[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湿润活塞的液体透镜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43388.8 | 申请日: | 2018-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31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李林阳;王琼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2B3/12 | 分类号: | G02B3/12;G02B3/14;G02B26/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成像腔体 导电液体 环形薄片 偏置电极 驱动腔体 填充液体 液体透镜 电湿润 可上下移动 出射窗口 接地电极 入射窗口 向上凸起 向下凸起 液体活塞 正负透镜 中央圆孔 焦距 介质层 联通腔 疏水层 形变 液面 | ||
本发明公开基于电湿润活塞的液体透镜,包括:入射窗口、填充液体Ⅰ、环形薄片、填充液体Ⅱ、成像腔体、出射窗口、驱动腔体、偏置电极Ⅰ、介质层、导电液体、接地电极、疏水层、偏置电极Ⅱ、联通腔体。驱动腔体中导电液体可上下移动,形成液体活塞,从而推动成像腔体中环形薄片中央圆孔中液面发生形变,产生向下凸起或者向上凸起,进而形成正负透镜,实现焦距的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透镜,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湿润活塞的液体透镜。
背景技术
在成像系统中透镜是必不可少的元件,如摄像镜头、投影镜头、照相机、光学显微镜等。透镜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生产和娱乐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上述光学成像系统中所用的通常为固体的玻璃透镜。由于单个的固体透镜自身无法实现变焦,光学成像系统通常采用了透镜组的方法来实现变焦,进而实现对像的放大或缩小。透镜组的方法是通过改变多个透镜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必须有可移动的部件,可移动的部件由于摩擦损耗不仅降低了系统的使用寿命,而且影响着成像的质量,同时透镜组使得整个系统不紧凑,显得笨重。液体透镜的发现,为实现变焦提供了另一条途径,特别是Varioptic公司的B. Berge和飞利浦公司的J. Peseux于2000年提出基于介质上电湿润效应的液体透镜最为成功。该款液体透镜结构紧凑,没有可移动部件,具有毫秒量级的响应时间,且偏振不敏感,调节范围大,成像质量亦可与固体微透镜相媲美。但是,接触角饱和现象限制了液体透镜进一步扩大调焦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电湿润活塞的液体透镜。如附图1所示,该透镜包括:入射窗口、填充液体Ⅰ、环形薄片、填充液体Ⅱ、成像腔体、出射窗口、驱动腔体、偏置电极Ⅰ、介质层、导电液体、接地电极、疏水层、偏置电极Ⅱ、联通腔体。其中,入射窗口、出射窗口、成像腔体、驱动腔体和联通腔体共同组成电湿润活塞液体透镜的主体结构。在成像腔体中部嵌有环形薄片,在驱动腔体中部布有接地电极、偏置电极Ⅰ和偏置电极Ⅱ。偏置电极Ⅰ和偏置电极Ⅱ对称分布在接地电极两侧,在偏置电极Ⅰ和偏置电极Ⅱ上依次涂覆了介质层和疏水层,形成疏水区域。导电液体、填充液体Ⅱ和填充液体Ⅰ密度相同,但导电液体和填充液体Ⅱ分别与填充液体Ⅰ不相溶,且填充液体Ⅰ与填充液体Ⅱ有不同的折射率。 填充液体Ⅰ和导电液体在驱动腔体中形成两个液-液界面,两个液-液界面分别位于偏置电极Ⅰ和偏置电极Ⅱ中部,偏置电极Ⅰ与偏置电极Ⅱ两者间的区域不疏水,为亲水区域,使得导电液体被铆定在腔体Ⅱ的中部。导电液体可改变与疏水区域的接触角来上下移动成为活塞,导电液体与接地电极接触。在初始状态时,在驱动腔体中导电液体与填充液体Ⅰ之间形成球形液-液界面,在成像腔体中填充液体Ⅰ与填充液体Ⅱ在环形薄片处形成的初始界面近似为平面。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基于电湿润效应,其倾角的变化符合Young-Lippmann方程:
(1)
其中θ为加电压后液-液界面与侧壁的接触角,θ0为初始接触角, V为所施加的电压,γLV为液-液界面的表面张力,d为介质层与疏水层的厚度,ε0是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ε是介质层的介电常数。
当在偏置电极Ⅱ与导电液体之间施加电压,液-液界面与侧壁的接触角将变小,这将使得导电液体向下涌,即活塞向下移动。由于整个透镜腔体完全密封,即液体体积固定,液体不可压缩,活塞的向下移动将使得成像腔体中部环形薄片圆孔中的液-液界面向上凸起,从而改变焦距,形成负透镜,如附图2所示。当在偏置电极Ⅰ与导电液体之间施加电压时,液-液界面与侧壁的接触角将变小,这将使得导电液体向上涌,即活塞向上移动。成像腔体中部环形薄片圆孔中的液-液界面向下凸起,从而改变焦距,形成正透镜,如附图3所示。相对于传统电湿润液体透镜,本发明可实现正/负光焦度的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33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微透镜结构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控调焦的液体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