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8867.0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83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华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3/02 | 分类号: | F16H3/02;F16H57/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齿轮传动机构 变速机构 棘轮机构 离心机构 换挡变速机构 输出轴 输入轴 配合 输出端连接 变速控制 低速工况 高速工况 换挡机构 下输出轴 自动实现 变速 变速机 输出端 体积小 输出 | ||
1.一种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其特征是:它包括齿轮传动机构(1)、离心机构(2)和棘轮机构(3);所述齿轮传动机构(1)的输入端(11)和输出端(12)与变速机构(13)配合,棘轮机构(3)与输出端(12)配合,输入端(11)和输出端(12)相互配合之间设置活动连接的离心机构(2);所述输入端(11)高速工况下通过离心机构(2)连接输出端(12),低速工况下通过变速机构(13)和棘轮机构(3)连接输出端(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输入端(11)包括与输入轴连接的输入齿轮;所述输出端(12)包括与输出轴连接的输出齿轮;所述输入轴一端深入输出轴的腔体内,离心机构(2)位于输入轴上的槽体内销轴连接与输出轴腔体内的锁止槽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变速机构(13)包括与变速轴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分别与输入端(11)和输出端(12)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相互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离心机构(2)包括与离心杆(21)滑动配合的配重装置(22),离心杆(21)的一端绕输入端(11)的输入轴槽体内销体转动,另一端与输出端(12)的输出轴腔体内的锁止槽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离心杆(21)为两端圆滑过渡的板状体,一端设有偏离板状体中心的长腰圆孔,位于长腰圆孔内设有滑槽与配重装置(22)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配重装置(22)包括与长腰圆配重块上侧面和下侧面槽体内弹簧连接的限位块,限位块与离心杆(21)上的长腰圆孔滑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离心杆(21)的长腰圆孔两侧设置锁紧螺钉与限位块抵触;所述离心杆(21)的上侧面或下侧面设置顶出螺钉与限位块抵触;所述离心杆(21)的下侧面设置复位弹簧与输入端(11)的输入轴槽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换挡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棘轮机构(3)包括位于棘轮壳(31)内的轴承(32)和内衬套(33),以及位于内衬套(33)内的棘轮(34)和与棘轮(34)配合与棘轮壳(31)连接的棘爪(35),棘爪(35)连接的棘爪弹簧(36)与棘轮壳(31)连接;所述输出端(12)的输出轴与棘轮机构(3)的轴承(32)配合,棘轮壳(31)与输出端(12)的输出齿轮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换挡变速机构的换挡变速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S1,动力输出,输入端(11)的输入轴旋转,离心机构(2)连接输入端(11)的输入轴和输出端(12)的输出轴,输入轴带动输出轴旋转,此时,输入轴处于高速工况下,棘轮机构(3)和变速机构(13)不传递动力;
S2,换挡,输入端(11)的输入轴旋转,离心机构(2)脱离与输入端(11)的输入轴和输出端(12)的输出轴连接,输入齿轮与离心机构(2)的第一齿轮啮合旋转带动变速轴旋转,变速轴旋转带动第二齿轮与棘轮壳(31)配合的输出齿轮啮合旋转,棘爪(35)与棘轮(34)配合将力矩传递给输出端(12)的输出轴,此时,输入轴处于低速工况;
S3,变速,输入端(11)的输入齿轮和变速机构(13)的第一齿轮的齿数不同,输出端(12)的输出齿轮与变速机构(13)的第二齿轮的齿数不同,不同的传动比改变输出端(12)输出轴的转速;
S4,调整配重,使用前,沿离心杆(21)滑动配重装置(22),使其在高速工况下离心杆(21)产生离心力连接输入轴和输出轴;
S5,更换配重,拧动离心杆(21)上侧面或下侧面的顶出螺钉,使配重装置(22)的限位块向下运动脱离离心杆(21)的长腰圆孔的滑槽后,拔出配重块,即可整体更换配重装置(22),更换时,压紧配重装置(22)上侧面和下侧面凸起的限位块,限位块压缩槽体内的弹簧向内缩进,逐步塞入离心杆(21)的长腰圆孔,塞入后,弹簧伸展驱动限位块与长腰圆孔内的滑槽配合限位;
其中,S4需要在输入端(11)和输出端(12)组装前完成;
其中,S5可根据输出轴的转速进行调整,调整时,依次重复S4、S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886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