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海杂交扇贝底播增养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037242.2 | 申请日: | 2018-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24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 发明(设计)人: | 宁军号;王春德;刘博;马斌;张金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烟台海之春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61/54 | 分类号: | A01K61/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 地址: | 264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杂交 扇贝 底播增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贝类的增养殖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一代中所选育出的杂交扇贝新品种的底播增养殖方法。选择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一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作为种贝进行育苗,将壳高2‑3厘米的苗种通过底播的方式进行增养殖,从而获得8厘米以上的大规格商品扇贝。本发明建立的紫海杂交扇贝底播增养殖方法,利用紫海杂交扇贝生长快、寿命长、温度范围广的特性,用底播增养殖的方法替代筏式养殖,在大大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可保障扇贝在健康的环境中自然生长,防止病害发生,有效地保证了扇贝的产品质量和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贝类的增养殖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一代中所选育出的杂交扇贝新品种的底播增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海水增养殖主要在0-15米水深的近岸水域进行,而15-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除部分用于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及深水网箱外,大部分海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浅海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合浅海底播的水产品种及相应的底播和收获技术。
目前自然生长于浅海的种类较少且均为埋栖型贝类(如蚶、蛤、蛏类等),这些贝类一般不适合于水深太深的浅海,而且机械化收获这些贝类会对底质造成极大的破坏,底质生态在收获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因此不适于浅海底播。扇贝是生活于底上的底栖生物,适合于在海底生长,易于拖底网收获,收获是不破坏底质,因而扇贝可能是最适合于浅海底播轮作的种类。我国现有的扇贝品种包括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等。虾夷扇贝属于低温品种,我国只有长岛、荣成和长海等冷水海域可以养殖,且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因此不适合我国大部分浅海海域底播;同样,栉孔扇贝生长也相对缓慢,养殖周期长,且夏季死亡率高;海湾扇贝虽然生长速度快,温度适应范围广,但由于寿命较短,如不能及时收获就会自然死亡,且海湾扇贝个体小,商品价值较低,也不适合商业化底播增养殖。因此必须选择个体大、温度适应范围广、寿命长的扇贝新品种用于底播增养殖。
目前,我国的养殖扇贝除了虾夷扇贝能在冷水海域底播增养殖外,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均采用浮筏式网笼养殖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一方面成本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过程较为繁琐,而且养殖密度大,容易造成病害的发生,在生长过程中扇贝来回翻滚,造成贝壳磨损,影响生长和美观。另一方面从发展沿海旅游的角度来看,浮筏式网笼养殖影响海上景观,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更重要的是,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规格大都在8厘米以下,不能满足市场对大规格扇贝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现有扇贝养殖技术和模式进行补充和更新,以克服现有养殖模式下扇贝个体小、死亡频发、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一种紫海杂交扇贝底播增养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杂交一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作为种贝进行育苗,将壳高2-3厘米的苗种通过底播的方式进行增养殖,从而获得8厘米以上的大规格商品扇贝。
将上述种贝通过高低温胁迫的方法选择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0-30℃)的紫海杂交扇贝种贝,培育2-3厘米的苗种用于底播。
所述种贝为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一代中选育出的杂交扇贝新品种包括但不限于扇贝“渤海红”(水产新品种证书号GS-01-003-2015)和“青农2号”(水产新品种证书号GS-02-003-2017)。所述的海湾扇贝包括海湾扇贝北部亚种和南部亚种。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1)底播苗种的培育:选择大个体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选育品种种贝(包括但不限于扇贝“渤海红”和“青农2号”),将种贝分别在30℃和0℃下进行高温和低温胁迫,以不大于10%的选择强度选择用于繁育的种贝,以对生长速度和温度耐受性持续进行选择,按照常规的海湾扇贝促熟、产卵和幼虫培育方法进行幼虫培育,池塘保苗和海上中间保苗,苗种培育到平均壳高2-3厘米时,即可用于底播增养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烟台海之春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烟台海之春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72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