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甲基毒死蜱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36695.3 | 申请日: | 2016-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2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农化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57/16 | 分类号: | A01N57/16;A01N43/40;A01P7/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2 | 代理人: | 顿海舟;李唐明 |
| 地址: | 226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甲基毒死蜱 杀虫组合物 呋喃酮 优选 菜豆 豇豆 西兰花 质量比 茶树 甘蓝 可用 马铃薯 番茄 害虫 柑橘 黄瓜 大豆 辣椒 苹果 棉花 水稻 小麦 玉米 防治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甲基毒死蜱的杀虫组合物,其包含甲基毒死蜱和氟吡呋喃酮;其中甲基毒死蜱和氟吡呋喃酮的质量比为1:50~50:1,优选为1:10~10:1,最优选为1:4~4:1。本发明的含甲基毒死蜱的杀虫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番茄、黄瓜、甘蓝、西兰花、辣椒、马铃薯、豇豆、菜豆、柑橘、桃、苹果、梨或茶树上的害虫。
本申请为中国申请日2016年07月05日,申请号为201610524622.3,名称为“含甲基毒死蜱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领域,涉及杀虫活性化合物的组合物,尤其涉及包含甲基毒死蜱的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甲基毒死蜱(chlorpyrifos-methyl)是一种广谱的有机磷杀虫剂,通过触杀、胃毒和熏蒸均有效,无内吸性,用于防治贮藏谷物中的害虫和各种叶类作物上的害虫,也可用来防治蚊成虫、蝇类、水生幼虫和卫生害虫。但甲基毒死蜱在土壤中无持效性,多种害虫对其已产生了抗药性,且其价格昂贵。
新烟碱类杀虫剂包括噻虫嗪、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啉、噻虫胺等,杀虫效果好,速效性快,但逐年使用,抗性发展很快。
近年来,蚜虫、飞虱、粉虱、木虱、介壳虫等同翅目害虫,以及蓟马等缨翅目害虫、叶蝉、甲虫等危害猖獗,且越来越严重,已成为水稻、蔬菜、果树以及保护地种植结构中的重点防治对象。该类害虫由于其繁殖快,繁殖量大,世代重叠明显等特点,对药剂的抗性产生很快,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复配是延缓和治理抗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不同机理杀虫剂复配除了有效延缓和治理害虫抗性之外,还能有效降低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针对农业上易产生抗性的害虫,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是开发与现有农药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活性成分或将已有农药品种进行复配。前者所需的开发成分高、周期长,而且开发速度远远比不上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速度。因此,将不同作用机理的已开发农药进行复配是一种最佳选择。
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共毒系数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合理的复配农药之间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既提高了其防治效果,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用药成本,对环境更安全。
CN102017994A公开了一种含烯啶虫胺和甲基毒死蜱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该杀虫组合物以烯啶虫胺与甲基毒死蜱为有效成分,其中,烯啶虫胺和甲基毒死蜱的重量比为0.1~80∶0.5~80。烯啶虫胺为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对害虫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
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发现,甲基毒死蜱和除烯啶虫胺外的某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复配,不仅增效作用十分明显,而且明显提高了农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分简单,增效显著,杀虫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的含甲基毒死蜱的杀虫组合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甲基毒死蜱的杀虫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甲基毒死蜱和新烟碱类杀虫剂;
所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选自噻虫嗪、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啉、噻虫胺、氯噻啉、哌虫啶、环氧虫啶或氟吡呋喃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甲基毒死蜱和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质量比为1∶50~50∶1。
优选的,甲基毒死蜱和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质量比为1∶10~10∶1。
最优选的,甲基毒死蜱和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质量比为1∶4~4∶1。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还包含农用助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农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农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66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