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量计标定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4980.1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00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彭太祥;石建设;彭中;时维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5/00 | 分类号: | G01F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6 | 代理人: | 乔志员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临界 二氧化碳 流量计 标定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标定装置及方法,标定装置采用撬装式结构,一端与泵入系统连接,另一端与注气井口连接;现场标定的方法步骤如下:(a)、接入标定装置;(b)、确定标定管路;(c)、标准流量采集;(d)、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标定。本标定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现有标定系统无法模拟井下真实状态、只能室内标定的难题,实现井下智能配气装置中超临界CO2流量计的在线标定校准,并无需考虑超临界CO2收集称重和回收问题,提高了超临界CO2流量计的可靠性,为井下精细分层注气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井下流量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标定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与传统的注水开发技术相比,这种技术具有很多优势。进入油层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溶解、酸化、膨胀、萃取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在油田二次开发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笼统注入的二氧化碳会沿渗透率高的方向突进,造成气窜,导致油层无法有效动用,因此分层注气技术受到重视。为了实现分层注气量实时监测和调配,基于注水井智能分注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分层注气管柱,关键配套工具智能配气装置集成了一款适应井下超临界状态下CO2计量的流量计。由于流量计存在零点漂移问题,需要对其定期标校以确保计量的准确性,但现有的CO2流量计标定系统均采用室内称重法,一是只能模拟井下状态标定,而非真实状态标定,二是只能在室内标定,对于长期置于井下的流量计无法标定,只能起管柱后再进行标定。如:超临界CO2流量计标定装置及其标定方法(专利号ZL201410828130.4),其特点是能实现超临界环境下标定,但只是模拟标定,非真实井况下标定,同时只能室内标定,对于长置于井下的CO2流量计无能为力;一种流量检定系统及其检定方法(专利号ZL201310135827.9),其特点是具有温度和压力控制系统,但在待标定流量计位置无法实现超临界状态,无法实现超临界状态标定,同样只能室内标定。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标定方法及装置,实现了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在真实井况下的在线标定。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标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标定装置在二氧化碳注入现场一端与二氧化碳泵入系统连接,另一端与注气井口连接;调节标定装置第一阀门控制注入量,采集标准表-质量流量计获得标准的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流量;基于所述采集标准流量写入待标定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流量卡片完成流量计标定。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撬装式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标定装置,其包括标准表、标定管路和旁通管路,所述标准表设置在标定管路上,采用高精度U型振动管式质量流量计,所述标定管路与旁通管路相互连通,所述标定管路上与旁通管路连接的两个端口处分别设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所述旁通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现场一端与二氧化碳泵入系统连接,另一端与注气井口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标定方法及装置与智能分层注气管柱配合使用,首先利用智能分层注气管柱通讯系统开启待标定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所在智能配气装置出气口;利用质量流量计获得标准的井下超临界CO2流量计流量;再通过智能分利用智能分层注气管柱的双向通讯系统,将记录的标准流量数据写入井下智能配气装置流量卡片,从而实现标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49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