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宽温电解液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4806.7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7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锁江;张兰;郭亚伟;贾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7 | 分类号: | H01M10/0567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 宽温 致密 固态电解质膜 充放电能力 低温添加剂 电解液配方 离子电导率 超低温 安全性能 负极表面 离子液体 醚类溶剂 循环性能 有机溶剂 凝固点 有效地 锂电池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宽温电解液,其特征在于电解液配方由一种醚类溶剂组成的类离子液体、辅助有机溶剂和低温添加剂组成。该电解液具有较低的粘度和凝固点,能够在超低温度下保持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在负极表面形成薄而致密的固态电解质膜;在保持常温良好循环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低温下充放电能力和高温下安全性能,有效地拓宽了锂电池的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宽温电解液,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自从20世纪90年代商业化使用以来,便以其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体积小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迅速发展起来。如今,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各个方面,其不仅成为了手机,电脑,数码照相机等电子产品的一部分,而且还作为一种新兴能源出现在汽车领域、军事领域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纯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领域对锂离子电池使用温度要求是能在-20℃低温下存储并进行低倍率放电;我国军标则要求锂离子电池在-40~60℃环境下稳定运行。因此,拓展锂电池的温度使用范围显得尤为重要。
电解液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正负极之间传递锂离子,起着桥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直接与电极反应,形成SEI膜,因此,电解液的选择对于锂电池各方面性能的发挥显得至关重要。理想的电解液应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低凝固点、形成薄而稳点的SEI膜。
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的电解液体系为基于LiPF6的混合碳酸酯溶液。当温度升高时,一方面,链状碳酸酯开始挥发甚至分解;另一方面,电解液与电极又可发生反应,导致胀气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严重可发生爆炸。当温度较低时,主要受制于3个方面的影响:首先,随着温度的降低,环状碳酸酯粘度增大甚至发生凝固,导致离子电导率降低;其次,SEI膜阻抗增加,使得充放电过程电极极化增大;再次,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后期容易产生析锂现象,导致循环性能变差。同时,该体系中的LiPF6会在高温下分解,对水敏感,易产生HF腐蚀集流体,破坏SEI膜的稳定,溶解正极电极材料,进而引起容量的衰减和安全隐患,而且低温下较低的电导率限制了其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用。
目前商用上的电解液完全能够应对锂离子电池的正常使用,但是其在低温下电导率低、高温下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使得其不能够在汽车领域、军事领域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因此,开发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宽温电解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适合于-40~60℃宽温度范围使用的锂电池电解液,能够提升低温下电导率,抑制高温下电解液在极片表面的副反应的发生。其组分配比合理,在保证常温循环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在高低温下的充放电性能,拓宽了锂电池的应用范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宽温电解液由醚类溶剂组成的类离子液体、辅助有机溶剂及低温添加剂组成。其中,辅助有机溶剂为非环状碳酸酯。
所述的醚类溶剂的结构可以用表示,其中,n为3~5,其与Li+等摩尔混合形成类离子液体阳离子,阴离子为TFSI-、BF4-、DFOB-、PF6-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该醚类溶剂的特点还在于,所有醚均处于与Li+的螯合状态,不存在多余的醚分子。
所述电解液还应包含LiFSI。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离子液体所占比例可优化为10%~20%。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非环状碳酸酯的含量可优化为80%~90%。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锂盐浓度可优化为0.8~1.2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48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