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的地表建筑太阳辐射估算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031896.4 申请日: 2018-09-05
公开(公告)号: CN109165458B 公开(公告)日: 2023-07-11
发明(设计)人: 杨强;郑加柱;陈动;陈红华;何立恒;陈健;何龙江;周权平;姜月华;张洁;蔡逸涛;刘林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主分类号: G06F30/20 分类号: G06F30/20;G06F30/13;G06Q50/08
代理公司: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代理人: 沈根水
地址: 210037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bim 地表 建筑 太阳辐射 估算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基于BIM的地表建筑太阳辐射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多尺度精细地表曲面模型构建与优化;

在构建城镇建成区或规划建设区的数字地表模型时,结合工作区高分遥感影像上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位置特征信息,确定地理对象分割的异质度因子和最合适分割尺度,建立不同地物目标的判别规则,进而利用多尺度分割算法对工作区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图像分割,提取城镇建设区建筑的空间分布信息,同时基于Douglas-Peucker算法提取建筑物特征点和重要拐点信息;以工作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激光雷达Lidar探测数据或立体像对数据为数据源,利用Delaunay三角网构建方法生成工作区数字高程模型;对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所生成的工作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工作区遥感影像信息的提取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确定建筑物的边缘水平位置信息,进而综合利用多元地形数据,通过空间插值的方法计算建筑物特征点和重要拐点的高程信息;

以建筑物空间分布的矢量界线为限制边界EOD,依据建筑特征点和重要拐点的高程信息与工作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薄板样条算法对除建筑物以外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和数据优化,同时利用BIM模型构建建筑空间模型,对非建筑区数字地表模型和建筑区BIM模型进行分区和分块管理,实现多尺度精细地表曲面模型的构建与优化;其中,薄板样条空间插值算法表示为:

式中:S(x,y)为(x,y)坐标位置处的曲面值;j为参与每个插值单元的采样点数量,取值范围为(1,N);a1、a2、a3和λj均为线性系数;rj为到第j个点的距离;τ2为权重因子;K0为修正的Bessel函数;c=0.577215为常数;

数字高程模型的分区、分块管理方法表示为:

f(xn,m,yn,m,zn,m)=f非建筑区(xn,yn,zn)+f建筑区(xm,ym,zm);

式中:f(xn,m,yn,m,zn,m)为工作区数字高程模型;f非建筑区(xn,yn,zn)为非建筑区的数字高程模型;f建筑区(xm,ym,zm)为建筑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2)基于BIM的城镇建筑信息空间规划与表达;

在Visual Studio平台基础上通过搭建ArcGIS Engine和BIM API运行环境,构建地理实体与BIM模型中图组和图元建筑要素信息之间的数据关联,且采用Industry FoundationClasses标准格式,通过调用语义特征所对应的空间属性信息和BIM API控件,实现在地理框架下BIM模型的多尺度、多层次管理和空间分析;

(3)基于BIM的城镇建筑基本天然采光评估;

针对独栋建筑和建筑群的顶部采光和侧面采光,计算目标建筑与周围建筑间的最大遮挡角度,计算目标建筑室内不同季节的采光空间范围,确定目标建筑内部太阳直射的最大覆盖空间范围,计算建筑物内部所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总和;

(4)太阳辐射空间曲面模拟预测模型的构建;

以地物目标为原点,以过该原点的法线和切线为坐标起算位置,构建站心坐标系,分析太阳在一年内的运行轨迹根据日地距离、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的时空变化规律,构建以站心坐标原点为中心的太阳辐射半球曲面模型,继而转换成IAG75椭球体上不同空间位置的太阳辐射空间曲面;

(5)基于BIM的太阳辐射时空分布定量评估;

分别从太阳直接辐射和太阳散射辐射出发,结合天顶角和方位角,构建太阳直接辐射和太阳散射辐射模型,同时进一步修正太阳直接辐射和太阳散射辐射模型中所使用的日地距离,从而提高地表空间范围上任何建筑物和建筑附属景观太阳辐射量估算的精度;

(6)基于BIM的建筑表皮响应设计策略;

从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特征出发,开展基于BIM的建筑表皮响应设计策略,关注建筑内外能量循环与平衡、减少建筑表皮空间配置对环境的干扰、提高人类的舒适度、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未经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189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