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吊舱式信包箱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0489.1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3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谢经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万科标识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C39/02 | 分类号: | B64C39/02;B64D1/02;G07F17/12;G06Q10/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马进 |
地址: | 2211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包 垫脚 弯钩 抓手 旋翼 寄件 中转站 吊舱式 取件 起落架 操作面板 固定地点 集约化 吊起 吊运 分拣 分装 卡入 快递 箱格 移出 主机 起飞 降落 脱离 运输 配合 | ||
吊舱式信包箱,包括多旋翼无人机和多功能信包箱。多旋翼无人机起落架底部具有圆锥形垫脚,多功能信包箱的顶部具有弯钩抓手,垫脚可从弯钩间底部的空隙卡入弯钩抓手内。多功能信包箱包括操作面板、主机和信包箱格。起飞时,弯钩抓手抓住垫脚,多旋翼无人机吊起多功能信包箱。降落时,降下垫脚,垫脚从弯钩抓手内移出,多旋翼无人机与多功能信包箱脱离。通过锥形垫脚和弯钩抓手相互配合,实现了多功能信包箱在中转站和目的地之间的穿梭吊运,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克服了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难点及快递员和取件人、寄件人相互等的缺点。分装、分拣在中转站,取件、寄件在固定地点,实现了无人化寄件和揽件,集约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包箱领域,具体涉及吊舱式信包箱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从中转站到收件人的最后一公里是困扰快递行业的难题,联系收件人、派送、签收都依赖快递员来完成,人工成本高。派件员派件需事先联系收件人,寄件人寄件时也需要事先和取件员联系约定取件时间,派件员与收件人、寄件人与取件员时常出现相互等的现象,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且办事效率低。固定快递柜的出现,部分解决了上述难题。固定式快递柜安装在小区、办公楼出入口处,快递员将信件、包裹放置于快递柜中,收件人在方便的时间在快递柜操作面板上输入取件码进行取件。由于无需事先电话约定派件时间,大大方便了快递员投递和收件人取件。但是固定快递柜仍需快递员将快件从中转站通过交通工具送到快递柜进行分装,仍耗费较多人力物力,而寄件人寄件仍需电话约定上门取件,或去邮局、快递点进行邮寄。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小型无人机已可实现鞋盒包装以下大小货物的配送,只需将收件人的GPS地址录入系统,无人机即可起飞前往派件。但是,现有的小型无人机续航能力有限,一次仅能一次派送,且飞行距离短,难以大面积使用。若改用大型无人机派送,则成本太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舱式信包箱,由多旋翼无人机吊着穿梭于中转站与居民区、办公区之间进行派件和揽件,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吊舱式信包箱,包括多旋翼无人机和多功能信包箱。多旋翼无人机起落架底部具有立柱,立柱底端固定有垫脚,垫脚为上窄下宽的圆锥形;多功能信包箱的顶部具有弯钩抓手,弯钩抓手的数量与垫脚的数量相同,弯钩抓手在多功能信包箱顶部对称分布,弯钩抓手包括四个弯钩,弯钩的底部固定在多功能信包箱顶部,四个弯钩的底部等间距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弯钩的上部向内弯曲,垫脚可从弯钩间底部的空隙卡入弯钩抓手内,垫脚卡入弯钩抓手时,立柱从弯钩抓手的顶部伸出。
多功能信包箱包括操作面板、主机和信包箱格,操作面板与主机相连;信报箱格上具有箱门,箱门的一端与信包箱格一边侧框铰接,箱门的另一端具有电子锁,箱门通过电子锁锁在信包箱格另一边侧框上,主机与电子锁控制器相连,电子锁控制器分别与各箱门上的电子锁相连。
起飞时,多旋翼无人机先悬停在垫脚与弯钩抓手底部水平对应的位置,再平移使所有垫脚从同一方向同时卡入所有弯钩抓手内;之后多旋翼无人机上升,四个弯钩向内弯曲的部分卡住垫脚,多旋翼无人机带动多功能信包箱上升。
降落时,多旋翼无人机放下多功能信包箱,再下降使垫脚处于与弯钩抓手底部水平对应的位置;之后多旋翼无人机再平移使所有垫脚从同一方向同时从所有弯钩抓手内移出,多旋翼无人机与多功能信包箱脱离。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弯钩抓手的个数为2n个,n为自然数且n≥1。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操作面板为触控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多功能信包箱的箱体材质为塑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吊舱式信包箱的派件方法,包括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万科标识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徐州万科标识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04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