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构造顺序的地图调用定位算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29445.7 | 申请日: | 2018-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1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朱禹璇;郭健;吴益飞;龚勋;危海明;赵超;施佳伟;袁佳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C21/20 | 分类号: | G01C21/20;G01S17/89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封睿 |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局部地图 调用 线段 全局坐标 位姿估计 采集环境数据 巡检机器人 定位算法 定位信息 规划路径 激光雷达 区域分块 位姿信息 线段分割 里程计 子地图 融合 算法 巡检 信息量 创建 转化 | ||
1.一种基于构造顺序的地图调用算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集环境数据:激光雷达采集环境数据,转化为笛卡尔系下的全局坐标;
步骤2、创建局部地图:根据全局坐标进行区域分块、线段分割和线段表示,创建局部地图;
步骤3、定位机器人:寻找相邻局部地图得相关线段,定位巡检机器人的位姿信息;
步骤4、调用地图:根据定位信息、规划路径和里程计数据,判断是否到达局部地图边缘,当到达局部地图边缘时,调用下一张局部地图,执行巡检任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构造顺序的地图调用定位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进行180度扫描,扫描方式从左往右,扫描间隔为0.5度,采集各个点与扫描仪的相对位置,以激光雷达中心为极点的极坐标表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构造顺序的地图调用定位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从极坐标系转化到笛卡尔系的公式为:
式中,di是激光雷达得到的极坐标系数据,(Xl,Yl,αl)是激光雷达中心在地图中的坐标,Xl是激光雷达在地图中的横坐标,Yl是激光雷达再地图中的纵坐标,αl是激光雷达主轴与X轴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构造顺序的地图调用定位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采用“聚合-分割-聚合”的方法创建局部地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2.1、区域分块:计算连续两个点之间的距离Dj,公式如下:
如果Dj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认为这两个点是不连续的,以后者为分割点将区域分成两块,为了取得较为精确的分块效果,采用动态阈值的方法来分块,扫描点到激光雷达中心的距离小于D,选取的阈值为δ,如果距离为大于D且小于2D,选取的阈值为2δ;
判断每个区域内的扫描点的个数,如果每个区域包含点的个数小于3,该区域被视为噪声区域,舍弃这些噪声点,最终得到可以用一条或者多条线段表示的区域Bi(i=1,2…J);
步骤2.2、线段分割:在每个区域分块Bi,以第一个点Ps(Xs,Ys)和最后一个点PE(Xe,Ye)作一条直线L,计算其余各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选出离直线距离最远的一个点,若最大距离大于阈值α,以对应的点为分割点将区域分成两块,阈值α选为直线长度L的1/10,最终得到用一条线段表示的线性区域Li(i=1,2…M);
步骤2.3、线性表示:构造一条线段来最大程度地描述线性区域扫描点之间的线性关系,假设线性区域Li含有的扫描点的个数为N,对应的权重矢量为W(W1,W2…WN-1),若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σi,i+1,起始点到终止点的长度为L,则Wi=(σi-1,i+σi+1,i)/2L,通过下面五个参数表征线段,即得描述线性区域的局部地图:
(1)权重中心:Pm(mx,my),其中
(2)协方差阵:其中(xi,yi)为线性区域内扫描点的坐标;
(3)线段和X轴之间的夹角:θ=0.5*arctan(2μ01/(μ00-μ11));
(4)线段的长度:Li=|dx/cosθ|,其中dx=Xs-Xe;
(5)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xs,ys)=(mx-Licosθ/2,my-Lisinθ/2)
(xe,ye)=(mx+Licosθ/2,my+Lisinθ/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944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