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抗菌碳纳米管/银/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029137.4 | 申请日: | 2018-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5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甘露;徐立杰;耿奥博;梅长彤;钟强;李玫润;宋驰;吴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L67/04 | 分类号: | C08L67/04;C08K3/08;C08K9/02;C08K3/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朱海琳;董建林 |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抗菌 纳米 乳酸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抗菌碳纳米管/银/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聚乳酸80‑98%,碳纳米管1‑10%以及硝酸银1‑10%,将碳纳米管预酸化,加入二氯甲烷中,制备酸化碳纳米管分散液,将聚乳酸溶解在所述酸化碳纳米管分散液中,将硝酸银溶解在四氢呋喃中,将硝酸银四氢呋喃溶液加入酸化碳纳米管和聚乳酸溶液中,其中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体积比为4/1‑10/1,以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总体积计,所述酸化碳纳米管浓度为0.5‑4.5mg/mL,硝酸银浓度为0.4‑2mg/mL,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内,烘干即得所述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耐热性好、拉伸强度以及良好的抗菌性,可用作各种抗菌包装材料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抗菌碳纳米管/银/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乳酸作为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中典型代表,属于聚α羟基酸衍生物,以有机酸乳酸为原料生产的新型聚酯材料,无毒无刺激性,具有较好的可降解性、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并且可通过与其它单体共聚调节各项性能。聚乳酸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最突出的特点是降解性。聚乳酸降解以酯键断裂为基础,在自然环境下,聚乳酸首先发生水解,分子骨架破裂,形成相对分子量较低的组分后,进一步降解成小分子产物,实现最终的生物降解
聚乳酸作为包装材料,是至今国外市场上开发最为成功的应用领域,众多相关厂商申请了大量专利;但是由于聚乳酸存在刚性差、强度弱、抗冲击性差、降解速率与力学强度保持时间不匹配等许多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同时,由于聚乳酸本身没有抗菌性,导致其在抗菌包装材料领域的应用有限。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简称CNTs)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中空管状一维纳米结构的碳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热稳定性高,导电导热性能优异,是所有已知最结实、刚度最高的材料之一,而且具有韧性高、延伸率大,耐磨性好等优点。是理想的纳米纤维增强材料。
银的抗菌性被人们所利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如用银丝织成纱布包裹受创皮肤,用银器存放食物防止腐败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大量细菌发生变异并产生耐药性,如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性,伤寒杆菌对氯霉菌的耐药性等。因此,银在复合材料中的使用以提高抗菌性又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在衣物、食品包装和医用导管以及伤口敷料等抗菌领域已有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强度抗菌碳纳米管/银/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强度抗菌碳纳米管/银/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聚乳酸80-98%,碳纳米管1-10%以及硝酸银1-10%,将碳纳米管预酸化,加入二氯甲烷中,制备酸化碳纳米管分散液,将聚乳酸溶解在所述酸化碳纳米管分散液中,将硝酸银溶解在四氢呋喃中,将硝酸银四氢呋喃溶液加入酸化碳纳米管和聚乳酸溶液中,其中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体积比为4/1-10/1,以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总体积计,所述酸化碳纳米管浓度为0.5-4.5mg/mL,硝酸银浓度为0.4-2mg/mL,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内,烘干即得所述复合材料。
包括聚乳酸90-95%,碳纳米管2.5-5%以及硝酸银2.5-5%。
所述碳纳米管预酸化采用浓硝酸进行酸化,碳纳米管加入量为20mg/mL。
所述聚乳酸粘均分子量为0.5~70万,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65℃,熔点为175~185℃。
所述碳纳米管为多壁碳纳米管,管长为5-15 μm,外径为10-100 nm,纯度97%。
烘干温度为40℃,烘干时间为1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91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