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扫码式纸芯片的农药残留与亚硝酸盐检测装置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27138.5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4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宁;谢亮亮;潘辰;袁敏峰;孟少伟;周晓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扫码式纸 芯片 农药 残留 亚硝酸盐 检测 装置 方法 | ||
1.基于扫码式纸芯片的农药残留与亚硝酸盐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的最底部是一个封装检测箱(36),封装检测箱(36)的顶部中间是固定设置的可加热芯片检测腔(30),可加热芯片检测腔(30)内部放置多层微流控纸芯片(29),多层微流控纸芯片(29)由从上至下叠放的胶接在一起的五层组成,每层上都有芯片条形码检测区(82),多层微流控纸芯片(29)的上方有滴管(18)和智能移动设备(20),智能移动设备(20)上设有光学附件(21),滴管(18)正对着可加热芯片检测腔(30)的芯片进样口(37),光学附件(21)正对着芯片条形码检测区(82),滴管(18)顶端还经过滤装置和几字缓冲管道(17)连接切割搅拌装置(33)的底端,切割搅拌装置(33)上方设有蒸馏水储液池(10),蒸馏水储液池(10)底部通过引流管(31)连接切割搅拌装置(33),所述的多层微流控纸芯片(29)的芯片第一层(43)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层导水管道(49),芯片进样口(37)连接两个第一层导水管道(49)的进口,芯片第一层(43)的正中间是位于芯片条形码检测区(82)的EAN-8编码区,其中的编码区2到3是涂抹有靛酚乙酸酯的第一农药残留检测显色区(51),编码区44到45是浸润N-1-萘基乙二胺的第一亚硝酸盐检测显色区(52),编码区9到10、16到17、30到31以及37到38是第一层镂空区(48);
多层微流控纸芯片(29)的芯片第二层(44)的左右两边各设有一个分别与同侧的第一层导水管道(49)相连通的第二层导水孔(53),芯片第二层(44)的中间设有对应于编码区2到3的第一A4纸质农药检测缓冲通道(54)、对应于编码区9到10的第二亚硝酸盐检测显色区(65)、对应于编码区30到31以及16-17的第二层镂空区(55)、对应于编码区37到38的第二农药残留检测显色区(64)、对应于编码区44到45的第一亚硝酸盐检测慢速滤纸缓冲通道(56);
多层微流控纸芯片(29)的芯片第三层(45)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与第二层导水孔(53)相连通的第三层导水孔(83),芯片第三层(45)的左边的第三层导水孔(83)与第一PBS缓冲区(57)通过芯片无印刷导水通道(42)相连通,第一PBS缓冲区(57)浸润有PH=7的PBS缓冲液,第一PBS缓冲区(57)与对应于编码区2到3的第一乙酰胆碱酯酶区(61)相连,右边的第三层导水孔(83)与渗透有硫酸锌的第一硫酸锌蛋白质沉降区(58)相连接,第一硫酸锌蛋白质沉降区(58)经过第一活性炭滤纸(59)与对应于编码区44到45的第一氨基苯磺酸区(60)相互接触;
在第一氨基苯磺酸区(60)和第一乙酰胆碱酯酶区(61)之间从左到右是第二亚硝酸盐检测慢速滤纸缓冲通道(69)、第三农药残留检测显色区(66)、第三亚硝酸盐检测显色区(67)、第二A4纸质农药检测缓冲通道(68),第二亚硝酸盐检测慢速滤纸缓冲通道(69)位于芯片第一层(43)上EAN-8条形码9到10编码区,第二A4纸质农药检测缓冲通道(68)位于条形码37到38编码区,第三农药残留检测显色区(66)位于芯片第一层(43)所述的EAN-8条形码16到17编码区,第三亚硝酸盐检测显色区(67)位于条形码30到31编码区;
多层微流控纸芯片(29)的芯片第四层(46)上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与第三层导水孔(83)相通的第四层导水孔(84),左边的第四层导水孔(84)连接第二硫酸锌蛋白质沉降区(73),第二硫酸锌蛋白质沉降区(73)再与第二活性炭滤纸(76)相接触,第二活性炭滤纸(76)与对应于编码区9到10的氨基苯磺酸区(77)相连,右边的第四层导水孔(84)连接第二PBS缓冲区(72),第二PBS缓冲区(72)连接对应于编码区37到38的第二乙酰胆碱酯酶区(78),在第二乙酰胆碱酯酶区(78)和第二氨基苯磺酸区(77)之间是对应于编码区16到17的第三A4纸质农药检测缓冲通道(70)和对应于编码区30到31的第三亚硝酸盐检测慢速滤纸缓冲通道(71);
多层微流控纸芯片(29)的芯片第五层(47)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与第四层导水孔(84)相通的第五层导水孔(85),左边的第五层导水孔(85)与第三PBS缓冲区(74)相连接,第三PBS缓冲区(74)再与对应于码编码区16到17的第三乙酰胆碱酯酶区(81)相连接,右边的第五层导水孔(85)与第三硫酸锌蛋白质沉降区(75)相连接,第三硫酸锌蛋白质沉降区(75)又连接第三活性炭滤纸(79),第三活性炭滤纸(79)与对应于编码区30到31的第三氨基苯磺酸区(80)相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713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