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扰素突变体及干扰素突变体融合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27088.0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74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娟;尚鹏钊;高瑞;王旻;朱怡佳;王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56 | 分类号: | C07K14/56;C07K19/00;C12N15/62;C12N15/13;C12N15/85;A61K39/395;A61K38/21;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王斌 |
地址: | 21119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扰素 突变体 融合 抗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基因工程抗体技术领域,具体地公开了一种靶向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2,亦称KDR)的抗体与一种干扰素α(IFNα)突变体的融合抗体anti‑VEGFR2‑IFNαmut、其制备方法及用途。本发明还公开了融合抗体anti‑VEGFR2‑IFNαmut的重链和轻链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氨基酸序列。该融合抗体在体外可以抑制人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部分肿瘤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程度高于野生型IFNα与anti‑VEGFR2的融合抗体anti‑VEGFR2‑IFN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与人VEGFR2特异结合的高亲和力全人源融合抗体。
背景技术
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离不开新生血管的营养供给,而新生血管的生长离不开各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现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VEGFR)信号通路对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关键性的调节作用。VEGFR2作为VEGF的主要受体,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和通透性的改变。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也称为VEGFR2或KDR、Flk-1,本文称作“VEGFR2”)是230kDa的跨膜糖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超家族,是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主要功能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内皮细胞中,VEGF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和新血管生成,主要通过结合和激活VEGFR2来实现,同时VEGFR2在一些肿瘤细胞表面也有表达。靶向VEGFR2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作用于受体细胞内区段以防止信号传导的合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包括Sunitinib、Ceritinib等;另一类是阻断配体结合到受体胞外功能域的单克隆抗体(mAb),包括雷莫卢单抗(Ramucirumab)等。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它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是目前主要的抗肿瘤生物制品之一。但是干扰素因半衰期短、系统性毒副作用强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借助基因重组技术将干扰素与靶向VEGFR2的全长抗体偶联,既可以延长干扰素体内半衰期,同时可以借助抗体的靶向作用将干扰素富集于肿瘤及肿瘤新生血管部位,降低其系统毒副作用,令其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本发明已经基于该原理表达出这种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的融合抗体anti-VEGFR2-IFNα。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潜在医学和药学价值的全人源抗人VEGFR2的融合抗体。本发明蛋白的特征为特异性结合人VEGFR2胞外区,偶联的IFNα突变体其抗病毒、抑增殖及免疫调节功能强于野生型IFNα,在体外能够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及部分肿瘤细胞的增殖,且效果强于融合抗体anti-VEGFR2-IFNα。
技术方案
一种IFNα突变体蛋白,其特征在于:其氨基酸序列为SEQ NO.1。
一种干扰素突变体融合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融合抗体由anti-VEGFR2
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IFNα突变体蛋白通过柔性肽连接形成。
所述的anti-VEGFR2的重链与IFNα突变体蛋白以柔性肽连接构成,所述的重链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NO.2;anti-VEGFR2的轻链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NO.3,所述柔性肽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NO.4。
一种核酸,其特征在于,该核酸编码权利要求2或3的干扰素突变体融合抗体。
一种表达载体,含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核酸。
一种宿主细胞,含有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达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70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