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座椅扶手加热方法和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23606.1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9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杰;郑默寒;朱新涛;黄政平;余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B60N2/75;F01N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刘小敏;高文龙 |
地址: | 51005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加热装置 汽车座椅扶手 加热系统 加热 汽车尾气余热 内腔相连通 扶手箱体 进气通道 排气通道 尾气余热 座椅扶手 汽车排气歧管 保温加热 固定支架 加热保温 排气歧管 控制器 伸出状 外露 环围 尾气 引入 能源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座椅扶手加热方法和加热系统,该加热方法通过设置管路和尾气加热装置,将汽车排气歧管内的尾气引入尾气加热装置中,通过尾气加热装置对汽车座椅扶手的扶手箱体进行加热保温,有效利用尾气余热。该加热系统包括进气通道、尾气加热装置、排气通道和控制器,所述尾气加热装置安装在汽车座椅扶手的固定支架上,并且环围套装扶手箱体的下部,所述进气通道的一端与汽车的排气歧管相连通,另一端与尾气加热装置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排气通道的一端与尾气加热装置的内腔相连通,另一端呈外露的伸出状。本发明通过尾气余热对汽车座椅扶手进行保温加热,减少能源浪费,实用性较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方法和系统,具体是指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座椅扶手加热方法和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之一,使用者对汽车座椅的功能要求不断提高。比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驾驶员或乘客会选择打包的方式将热食放在车里延后再吃,然而在寒冷的外界环境下,食用变冷的饭菜会对人体尤其是脾胃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对物品进行加热:一是通过在车内放置外带加热设备,占用空间大,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难免颠簸,其固定方式要求较高,对使用者造成很大不便;二是通过座椅中央扶手普遍具有的扶手箱结构,在其储物箱空间内利用加热垫等电加热方式对放置在内的物品进行加热,但电量损耗较大,质量不稳定时还容易存在烧蚀等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座椅扶手加热方法,该方法通过尾气余热对汽车座椅扶手进行保温加热,操作简单且易于实施。
本发明的这一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座椅扶手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通过设置管路和尾气加热装置,将汽车排气歧管内的尾气引入尾气加热装置中,通过尾气加热装置对汽车座椅扶手的扶手箱体进行加热保温,满足座椅扶手在寒冷条件下的使用性能要求,有效利用尾气余热。
本发明中,该方法引入尾气加热装置中的尾气为位于排气歧管的尾段消声器与消声隔板之间的管段内的尾气。
本发明中,该方法中的尾气加热装置环围包覆扶手箱体的下部,对扶手箱体进行均匀加热保温。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座椅扶手加热系统,该系统通过尾气余热对汽车座椅扶手进行保温加热,不仅能满足座椅扶手在寒冷条件下的使用性能要求,还能有效利用尾气余热,减少能源浪费,有利于实现国家所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效果,实用性较强。
本发明的这一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座椅扶手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进气通道、尾气加热装置、排气通道和控制器,所述尾气加热装置安装在汽车座椅扶手的固定支架上,并且环围套装扶手箱体的下部,尾气加热装置具有内腔,所述进气通道的一端与汽车的排气歧管相连通,另一端与尾气加热装置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排气通道的一端与尾气加热装置的内腔相连通,另一端呈外露的伸出状,所述排气歧管、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上均设置有电磁阀,所述进气通道和尾气加热装置上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控制器与所有的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均相连接,控制器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传输的温度信号,并且能够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和开度大小,该系统利用尾气余热,通过尾气加热装置对汽车座椅扶手的扶手箱体进行加热保温。
本发明中,所述尾气加热装置为具有空腔的加热盒,尾气加热装置的空腔与扶手箱体的形状相匹配,用于盛装扶手箱体的下部。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尾气加热装置为矩形的加热盒,尾气加热装置的空腔也为矩形腔。
本发明中,所述进气通道与汽车的排气歧管相连通的位置为位于排气歧管的尾段消声器与消声隔板之间的管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36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