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治斑翅果蝇的辐照不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22842.1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5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潘慧;张敏;李琴;潘登;胡玮;胡好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任晨晨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辐照 翅果 雄虫 活动力 防治 羽化 γ辐照装置 辐照剂量率 辐照剂量 生活习性 天敌安全 孵化率 畸形率 专一性 子代卵 交配 抗性 雌虫 防效 自然环境 后代 基因 成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斑翅果蝇的辐照不育方法,本发明根据斑翅果蝇的生活习性和基因特点,设计采用HFY‑YC型γ辐照装置进行辐照,辐照剂量率为1Gy/min、辐照剂量在90‑120GY,此条件下的辐照,蛹的羽化率高、畸形率较低、子代卵的孵化率极低、活动力不受影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防治斑翅果蝇的辐照不育方法,够使雄虫不育,且雄虫在自然环境下成功的与雌虫交配,不会产生后代。同时雄虫的活动力和寿命不受到影响。该方法无污染、无抗性、防效持久、专一性强、对人畜和天敌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果蝇防治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斑翅果蝇的辐照不育方法。
背景技术
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1931)属双翅目(Diptera)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水果果蝇亚属(Subgenus Sophophora),是一种危害草莓、蓝莓、树莓、黑莓、樱桃、葡萄和桃等软皮水果的全球性害虫。斑翅果蝇成虫体长2~3mm,翅展6~8mm,雌虫体长3.2~3.4mm,体色近黄褐色或红棕色。其成虫与其他果蝇区分的关键特征:(1)斑翅果蝇雄成虫双翅R1脉端部有一个明显黑斑,前足的第一、第二跗节均具性梳,梳齿3~6根;(2)斑翅果蝇雌成虫产卵器黑色、硬化,有光泽,外形巨大呈锯齿状,齿状突颜色较产卵器其他部位深,可刺入果皮并产卵。斑翅果蝇产卵器呈锯齿状,能够刺穿表皮,将卵产于完好的果实内,然后幼虫在果实内部取食危害,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斑翅果蝇寄主范围广、繁殖速度快、传播迅速,对水果危害严重。不仅影响有关水果业的生产,还严重影响水果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经济利益损失,其潜在风险和危害很大。已对北美、欧洲等全球数十个国家水果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并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列为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在我国一些樱桃和杨梅的产区,斑翅果蝇均有报道,成为危害果实的重要害虫种类。当前防治斑翅果蝇的方法有农艺措施(即果实成熟要及时采摘,将园中过熟果、落果和腐烂果清除并运出园外)、物理防治(即是利用斑翅果蝇成虫的趋性,在田间放置引诱剂对成虫进行诱捕)、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被认为是斑翅果蝇成虫最快捷的防治方法,其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剂对斑翅果蝇成虫进行毒杀)、天敌昆虫的生物防治等。
但是,以上防治措施存在以下问题:
(1)农艺措施的不足是及时清理果园及周边的病虫果、落地果和过熟腐烂果比较浪费时间和耗费人力;
(2)物理防治的不足是由于斑翅果蝇在卵、幼虫和蛹期长时间藏匿在果实内部,仅在成虫期短时间暴露在果实外部,使用引诱剂具有局限性,因其防治不彻底、防治效果易反弹而影响整体的防治效果;
(3)化学杀虫剂喷洒,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造成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益虫受害、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而且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会使斑翅果蝇抗药性增强,负面问题较多;
(4)天敌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当前发现斑翅果蝇的天敌寄生蜂但未找到一种高效寄生的寄生蜂,且大规模繁殖寄生蜂的技术不够成熟。
针对现有防治斑翅果蝇的方法存在诸多不足,提供一种无污染、无抗性、防效持久、专一性强、对人畜和天敌安全的控制害虫的方法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治斑翅果蝇的辐照不育方法,利用辐照不育技术防治果蝇,设计辐照不育剂量,使用该方法能够使雄虫不育,且雄虫在自然环境下成功的与雌虫交配,不会产生后代。同时雄虫的活动力和寿命不受到影响。该方法无污染、无抗性、防效持久、专一性强、对人畜和天敌安全。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防治斑翅果蝇的辐照不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斑翅果蝇饲养、产卵,获得斑翅果蝇的4日龄蛹;
2)对斑翅果蝇的4日龄蛹进行辐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228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蚂蚱养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针对野外环境渔业捕捞的收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