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路护栏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15191.3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5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李静;刘钊;杜温馨;王直;谭肖肖;韩东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15/04 | 分类号: | E01F15/04 |
代理公司: | 西安研创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9 | 代理人: | 杨凤娟 |
地址: | 7106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栏 上横梁 下横梁 弹簧芯柱 公路护栏 碰撞弹簧 等距排列 护栏端头 平行设置 吸收碰撞 限位簧 立柱 贴合 侧面 伸出 伤害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路护栏结构,它包含相互平行设置的护栏上横梁(1)和护栏下横梁(7),所述的护栏上横梁(1)与护栏下横梁(7)之间设置有数个等距排列的弹簧芯柱(2),所述弹簧芯柱(2)的外面套设有碰撞弹簧(5),该碰撞弹簧(5)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贴合在护栏上横梁(1)或护栏下横梁(7)侧面处的限位簧丝(6),所述护栏上横梁(1)与护栏下横梁(7)之间固定安装有立柱(3),所述护栏上横梁(1)与护栏下横梁(7)的端部均安装有护栏端头(4)。本发明能够有效的限制车辆的撞击轨迹,吸收碰撞能量,将事故的伤害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公路护理相关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公路护栏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对公路护栏的研究起步较国外晚一些,国内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且国内护栏基本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形式,并没有针对我国特有的交通情况进行修正,多数护栏的布置方式都没有对其布置环境和合理性进行论证和分析,因此发生了很多严重的交通事故,直到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后,护栏研究才逐渐被重视。根据我国公路实际条件,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结合我国行驶车辆的结构,提出了一种由3mm深的波纹横梁和Z字形立柱组成的护栏结构,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但在随后的实际使用中证明,Z字形立柱存在很大的安全性问题。
1992年底,我国相继推出新型波形梁护栏结构,并对之前的Z字形立柱护栏进行了改造,推出变截面横梁,提高了立柱和横梁是连接强度。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李华介绍了一种在碰撞中能保证其刚度的组合型护栏,并根据其结构及其受力分析,提出了一种可简化计算的护栏模型。2000年,长沙交通学院雷正保教授通过模拟摆锤撞击半刚性护栏过程,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雷正保教授利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准确地模拟出护栏受摆锤撞击后的大变形过程,并在国内不具备开展摆锤撞击护栏实验的条件下,利用间接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雷正保教授再次运用系统工程思想,提出将汽车与半刚性护栏作为一个完整藕合的大系统,通过研究该系统提出了半刚性护栏碰撞新机理的基本思想,在宏观上跨越性的指出了半刚性防撞护栏研究思路的新方向。
通过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对公路护栏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国学者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公路防撞护栏在研究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我国对公路护栏的重视程度,极大地改善了我国道路交通的运输状况,但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我国对公路护栏的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公路护栏结构,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包含相互平行设置的护栏上横梁1和护栏下横梁7,所述的护栏上横梁1与护栏下横梁7之间设置有数个等距排列的弹簧芯柱2,所述弹簧芯柱2的外面套设有碰撞弹簧5,该碰撞弹簧5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贴合在护栏上横梁1或护栏下横梁7侧面处的限位簧丝6,所述护栏上横梁1与护栏下横梁7之间固定安装有立柱3,所述护栏上横梁1与护栏下横梁7的端部均安装有护栏端头4;
所述的护栏上横梁1与护栏下横梁7上均开设有上下对应的限位槽8,所述碰撞弹簧5的两端均位于限位槽8内,所述限位簧丝6的每个侧面处分别固定有两根限位弹簧9,每根限位弹簧9的端部固定在限位槽8的内壁上。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有效的限制车辆的撞击轨迹,吸收碰撞能量,将事故的伤害降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护栏上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151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