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炭黑水脱气除臭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11855.9 | 申请日: | 2018-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3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萍萍;陈天文;丁桓;陈林;周昌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重庆川维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10 | 分类号: | C02F1/10;C02F1/20;C02F103/3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石欢欢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炭黑 脱气 除臭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利用降低气相中某些组分的分压的方法实现分离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炭黑水脱气除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炭黑水送入真空汽提塔塔内中上部喷淋,将汽提气从汽提塔底部进入,与喷淋出的炭黑水逆流接触,剩余的气提尾气从汽提塔塔顶排出,由真空泵泵送至天然气制乙炔的裂化气总管,回收乙炔气体,脱气后的炭黑水从汽提塔底部排出,送至炭黑水敞开式分离槽进行后续处理。该方法对炭黑水的脱气率较高,对乙炔和丁二炔的脱除率较高;极大的减少了炭黑水在后续处理过程中恶臭气体的排放;同时,脱除并回收除炭黑水中的有机气体,减少乙炔损失,增加经济效益,且不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利用降低气相中某些组分的分压的方法实现分离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炭黑水脱气除臭方法。
背景技术
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的主工艺系统包括裂解气生成工序、裂解气压缩工序、乙炔提浓工序、溶剂再生工序和辅助系统,辅助系统有炭黑分离单元、气柜等(“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技术的比较”,周泽乾等,天然气化工,2011年第36卷第2期,第40页左栏第2段,公开日2011年12月31日)。其中,裂解工序中从乙炔炉、电滤器、冷却塔的出来的炭黑水,经过炭黑水总管进入脱气罐后再进入炭黑分离槽,采用物理沉降的方式脱除其中的炭黑后,炭黑水得到回用。由于炭黑水中夹带和溶解了部分裂解气,而炭黑分离槽是敞开式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这些夹带和溶解的有机气体就会挥发出来,不利于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不符合日趋严格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英文缩写为VOC)排放要求。据文献报道,炭黑水中含有易挥发的炔烃、芳烃类物质、苯-甲苯-二甲苯等,而这些物质是具有恶臭气味的VOC气体(US9290384B2),因此脱除了炭黑水中的VOC,可以减少恶臭。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公开号为US9290384B2的美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炭黑水脱气工艺,其采用封闭式分离槽收集炭黑水中的挥发出气体,再输送出去,为了进一步脱除炭黑水中的气体,将部分炭黑水送入真空闪蒸罐进行脱气。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脱除炭黑水中99vol%的有机气体,但该工艺所采用的封闭分离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若操作不当,则可能造成富集的有机可燃气体爆炸。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炭黑水脱气除臭方法,该方法不存在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炭黑水脱气除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炭黑水送入汽提塔塔内中上部喷淋,将汽提气从汽提塔底部进入,与喷淋出的炭黑水逆流接触,剩余的汽提气尾气从汽提塔塔顶排出,由真空泵泵送至天然气制乙炔的裂化气总管,回收乙炔气体,脱气后的炭黑水从汽提塔底部排出,送至炭黑水敞开式分离槽进行后续处理。
该方法对炭黑水的脱气率较高,对乙炔和丁二炔的脱除率较高,极大的减少了炭黑水在后续处理过程中恶臭气体的排放,同时,脱除并回收除炭黑水中的有机气体,减少乙炔损失,增加经济效益,且不存在安全隐患。
进一步,将炭黑水经增压泵泵送入汽提塔塔内中上部喷淋。
所述中上部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清楚的概念。
炭黑水增压泵的入口通过管道与乙炔装置炭黑水总管相连接,炭黑水增压泵出口再通过管道与汽提塔中上部连接,将炭黑水从炭黑水总管引入到汽提塔中。汽提塔顶部汽提气尾气管道与真空泵入口相连接。真空泵出口与生产装置的裂化气总管相连,并设置有循环管线。汽提塔下段设置了汽提气管线,可通入所需要的汽提气。汽提塔底部的管线经由炭黑水输送泵与敞开式炭黑槽连接。在汽提气进入汽提塔的管线、炭黑水增压泵至汽提塔的管线、炭黑水输送泵至敞开式炭黑水槽的管线、汽提塔塔顶至真空泵入口的管线以及真空泵出口返回管线上分别设置有调节阀。在汽提塔的顶部设置有压力表和温度计。
进一步,用提浓系统回收乙炔气体。
进一步,所述汽提气是氮气、天然气或乙炔尾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天然气、乙炔尾气中炔烃体积含量<0.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重庆川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重庆川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118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吸尘附件存储结构的手持式吸尘器
- 下一篇:一种废水处理的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