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PLC的智能制砂分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09390.3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1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吕海峰;曹海宁;白志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吉能达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B4/08 | 分类号: | B07B4/08;B07B11/06;B07B11/04;B07B11/00 |
代理公司: | 盐城众创睿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70 | 代理人: | 韩燕 |
地址: | 22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plc 智能 分选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基于PLC的智能制砂分选系统,所述分选系统包括PLC,本发明利用具有多维振动的并联激振台将微粉原料振动至“激发状态”,再利用智能抽吸系统,将待选的微粉吸入集料室,大大缩小了微粉的粒度范围。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新的微粉分级技术,解决了行业内常用方法均存在的分级效率低、产物粒度分布宽等问题,实现了既高效又精细的分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砂分选领域,尤其涉及基于PLC的智能制砂分选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食品、建材、化工、冶金、耐火材料等行业对各类细粉物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加工细粉物料的设备种类繁多,如目前普遍使用的球磨机、气流磨、雷蒙磨、超微粉碎机、对辊粉碎机、爪式粉碎机和各种锤片粉碎机等。粉粹后的微粉粒度分布较宽,大小颗粒黏附在一起,形成硬团聚,颗粒形状为半自定形和无定形。由于使用方式和用途的不同,微粉在经过破碎后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分选,目前行业内所常用的重力沉降分级、溢流分级、离心分级等方法均存在分级效率低、产物粒度分布宽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对微粉进行既高效又精细的分级,成为了行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基于PLC的智能制砂分选系统。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基于PLC的智能制砂分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选系统设置有PLC智能控制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分选系统还包括进料口,进料管,活塞杆,并联激振台,分级吸盘,电磁阀,气泵,气路管道,集料室,排料管,回收室,PLC,位置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口与进料管连接,位于进料管的中部,用于微粉原料的进料;所述进料管的尾端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用于将微粉原料经过进料管推入并联激振台上,所述进料管的前端与并联激振台挠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并联激振台上方设置有分级吸盘,分级吸盘将并联激振台完全包覆,但两者并无直接接触,两者之间留有特定的间隙值,且高度方向的间隙值可调整;所述微粉分级的出口通过气路管道连接至集料室,所述气路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及气泵;所述并联激振台的右端设置有出料管,并联激振台与出料管挠性连接;所述出料管尾端连接有回收室。
进一步地,所述分级吸盘还包括吸盘本体和吸气孔,所述吸气口均匀地阵列分布在吸盘本体的内部,所有吸气口的入口均位于吸盘本体的下表面,所有吸气口的出口均汇入的吸盘本体上端的出气口,与气路管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并联激振台包括动平台、静平台及3条单开链Ⅰ、Ⅱ、Ⅲ,所述并联激振台还包括特定的拓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特定的拓扑结构为2-PRU+CRCR,单开链I(P1⊥R1-U1)的结构等价于P1⊥R1‖R11⊥R12,单开链Ⅲ的结构布置与Ⅰ相同,其运动链结构(P3⊥R3-U3)等价于P3⊥R3‖R31⊥R32,并且两单开链共面,单开链Ⅱ结构(C2⊥R2‖C21⊥R21)等价于R22|P22⊥R2‖R23|P23⊥R21,移动副P1,P3,圆柱副C2轴线共面,且P1,P3轴线重合,C2轴线与P1,P3轴线平行,所述并联激振台具有两平移一转动的三自由度,分别为以沿X,Z轴的平动和绕Y轴的转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基于PLC的智能制砂分选系统,利用具有多维振动的并联激振台将微粉原料振动至“激发状态”,再利用智能抽吸系统,将待选的微粉吸入集料室,大大缩小了微粉的粒度范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全新的微粉分级技术,解决了行业内常用方法均存在的分级效率低、产物粒度分布宽等问题,实现了既高效又精细的分级。
本发明能够独立完成微粉分选的作业,可以与现有的各种微粉粉碎设备进行对接,对接方法简单、高效;且设备的负载能力范围广,即可用于实验室的工作,也可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灵活性较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吉能达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吉能达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093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