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007642.9 | 申请日: | 2018-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9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 发明(设计)人: | 周益奇;邢友武;李晓波;朱湘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4 | 代理人: | 宋林清 |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分析 压力 调节 结构 | ||
本发明属于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气泵、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第五连接管、气体分析仪、第六连接管依次相连,所述第五连接管通过第一管件三通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相连,所述第六连接管通过第二管件三通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相连,第一限流阀安装在所述第五连接管上,用于限定所述气体分析仪的出气压力。本发明通过在第五连接管上安装第一限流阀,能够有效控制管路的气压,从而为气体分析仪创造稳定的压力环境,具有测量结果准确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碳通量(Carbon flux)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述生态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随着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工业与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增加的二氧化碳通过水、空气等物质的作用,使得碳循环加剧,逐渐增多的二氧化碳不断渗入土壤,导致作为碳储量的土壤圈的碳通量不断增大,以致逐步影响陆地某一区域或整个陆地,使得陆地某一区域或整个陆地表面的逐步恶劣,进而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减少。针对土壤碳通量的监测,能够有效的对土壤的碳通量进行记录并及时准确的监测和预报,从而防止土壤封存的二氧化碳泄露和逃逸,保护全球自然生态环境。
测量土壤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研究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技术中有很多种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能够通过光谱法或红外法检测二氧化碳的浓度,而现有技术中的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无一例外,均存在明显的气路压力不稳定现象,影响碳通量的检测结果。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急需提供一种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从而改善现有技术中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其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气泵、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第五连接管、气体分析仪、第六连接管和第一限流阀;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气泵、所述第三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依次相连,气体经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进入所述气泵,由所述气泵排出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三连接管后,一部分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管排出;所述第五连接管、所述气体分析仪、所述第六连接管依次相连,所述第五连接管通过第一管件三通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相连,所述第六连接管通过第二管件三通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相连,由所述气泵排出的气体经过所述第三连接管后,另一部分依次经过所述第六连接管、所述气体分析仪、所述第五连接管后,再次进入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限流阀安装在所述第五连接管上,用于限定所述气体分析仪的出气压力。
如上述的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进一步优选为:还包括呼吸室,所述呼吸室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相连。
如上述的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进一步优选为:还包括第二限流阀,所述第二限流阀安装在所述第六连接管上,用于限定所述气体分析仪的进气压力。
如上述的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气体分析仪为红外线二氧化碳检测仪。
如上述的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五连接管和所述第六连接管均采用特氟龙材料制成。
如上述的气体分析仪压力调节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气泵为隔膜泵、真空泵或叶片泵的任意一种。
分析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076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分布式系统的数字ID生成系统
- 下一篇:线圈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