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998286.5 | 申请日: | 2018-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3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 发明(设计)人: | 叶柏青;张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西丹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5;H01M4/62;H01M10/0525;B82Y30/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潘俊达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锂离子电池 | ||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该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包括多孔硅碳材料和石墨材料;所述多孔硅碳材料为核壳式三层复合结构,包括内核和依次包覆于内核的中间层及最外层,所述内核为非晶态多孔硅氧材料SiOx,所述中间层为网状导电剂包覆层,所述最外层为无定形碳包覆层。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核壳式三层复合结构设计,使得该多孔硅碳材料的体积膨胀大大降低、首次效率和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而与石墨材料混合后,该多孔硅碳负极材料首次可逆比容量≥487.8mAh/g,首次效率≥87.86%,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94.6%,体积膨胀率≤19.5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循环性能佳、无记忆效应、工作电压高、环境友好、自放电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随着国家财政部公布发布了《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要求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而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大小主要受到正负极活性材料的影响,目前商业化应用的负极活性材料主要是人造石墨,但其目前的实际比容量已经接近其理论比容量372mAh/g,难以再有提升空间,而锂离子电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开发新的高能量密度材料迫在眉睫。
硅材料因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和丰富的资源以及较低的脱锂电位(<0.5V),将是替代石墨的有效材料之一。然而,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过程中硅材料存在着巨大的体积变化,以及较低的首次效率和极差的循环性能,难以实现实际的生产应用。
针对以上难题,目前已出现不少关于硅基材料的改性方法,例如三维的多孔Si颗粒、核壳晶/非晶Si纳米线、Si-金属氧化物复合、Si-碳核壳结构以及石墨烯作为缓冲等。上述方案虽然对硅基材料的膨胀有一定的改善,但改性方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明显,依然存在着制备困难、电接触较差、成本高昂等问题,且与石墨材料相比,其首次效率、循环性能、体积膨胀率仍有较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授权公告号为CN 102903896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负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包括核体和依次包覆于核体的中间层及最外层,所述核体为纳米硅,所述中间层为无定型碳,所述最外层为一维纳米碳材料,但是该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膨胀率较高,致使其导电率、循环性能等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以解决现有硅基负极材料首次效率低、体积膨胀大、循环性能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包括多孔硅碳材料和石墨材料;所述多孔硅碳材料为核壳结构,包括内核和依次包覆于内核的中间层及最外层,所述内核为非晶态多孔硅氧材料SiOx,其中,0<x≤2,所述中间层为网状导电剂包覆层,所述最外层为无定形碳包覆层。
优选地,所述多孔硅氧材料SiOx的孔隙率为20~80%,更优选为40~80%。该孔隙范围内能够有效控制SiOx体积膨胀,让其膨胀利用自身的孔隙填充。若孔隙率过低,则无法有效控制SiOx体积膨胀;若孔隙率过高,则会影响SiOx的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多孔硅氧材料SiOx的中值粒径D50为3~7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西丹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西丹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982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