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92834.3 | 申请日: | 201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0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韦朋余;顾民;陈哲;刘家瑞;朱全华;刘长德;刘登成;王连;张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10/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水环境 空泡 模拟装置 桨叶 海水循环系统 疲劳试验装置 疲劳试验机 发明装置结构 结构安全性能 安全可靠性 螺旋桨结构 安装操作 服役性能 极端条件 技术途径 控制装置 力学机理 疲劳失效 疲劳问题 试验效率 现有装置 性能验证 真实环境 多变量 评估 考核 连通 海水 海洋 | ||
1.一种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疲劳试验机(100),所述疲劳试验机(100)的一旁安装有海水循环系统(220),另一旁安装有海水环境模拟装置(200),所述海水环境模拟装置(200)与海水循环系统(220)连通,所述海水环境模拟装置(200)的前方设置有控制装置(4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疲劳试验机(100)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丝杆(101),所述通过过渡连接工装与海水环境模拟装置(200)的第二丝杆(213)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疲劳试验机(100)采用立柱式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环境模拟装置(200)的结构为:包括海水环境箱(210),所述海水环境箱(210)的四面均设置有光学玻璃窗(211),所述海水环境箱(210)的底部安装有集水盘(212),集水盘(212)的底部安装有第二丝杆(213),所述第二丝杆(213)通过过渡工装与疲劳试验机(100)连接;还包括海水循环系统(220),所述海水循环系统(220)分成回水箱(221)和清水箱(222),所述集水盘(212)通过软管与回水箱(221)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光学玻璃窗(211)采用K9光学玻璃制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诱导空泡发生装置(300)的结构为:包括通过支架支撑安装的基础光学平台(301),所述基础光学平台(301)位于疲劳试验机(100)的一旁,所述基础光学平台(301)的上表面开有多个圆孔,所述基础光学平台(301)上安装有激光发生器(302)和第一传输镜组(303),所述第一传输镜组(303)和激光发生器(302)的出光口对应设置;位于基础光学平台(301)的上表面还通过支撑脚安装有高架光学平台(304),所述第一传输镜组(303)在高架光学平台(304)的下方,高架光学平台(304)上开有与第一传输镜组(303)对应的第一通光孔(305),所述高架光学平台(304)上表面同样开有多个圆孔,高架光学平台(304)上通过升降装置安装有升降台(306),所述升降台(306)上通过间隔的升降杆分别安装有第二传输镜组(308)和扩束镜组(309),位于第二传输镜组(308)和扩束镜组(309)之间的升降台(306)上开有第二通光孔(307),所述第二通光孔(307)与第二传输镜组(308)对应,位于升降台(306)的前端通过支板安装有聚焦镜组(31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镜组(310)、扩束镜组(309)和第二传输镜组(308)在同一高度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镜组(303)、所述第一通光孔(305)、所述第二通光孔(307)和所述第二传输镜组(308)位于同一直线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镜组(303)、所述第二传输镜组(308)、所述扩束镜组(309)和所述聚焦镜组(310)均采用可升降机构安装。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泡作用下海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装置为剪叉式升降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9283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