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表面强塑性变形调控双相钢材料延韧性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90501.7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3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潘志驿;高波;赖庆全;陈雪飞;曹阳;李玉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1/18 | 分类号: | C21D1/18;C21D8/00;C21D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邹伟红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面 塑性变形 调控 钢材 韧性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表面强塑性变形调控双相钢材料延韧性的加工方法,包含:均匀化、第一次临界区淬火、冷轧、表面喷丸处理以及第二次临界区淬火五步工序,采用轧制加表面喷丸处理的方法,利用表层及心部应变量大小差异,在热处理过程中可以形成形貌及分布不同的双相组织,从而制得可以兼得表层韧性和心部强度,综合性能出色的高强高韧双相钢。本发明采用轧制加表面喷丸处理的方法,可以达到细化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的目的。利用表面和心部应变量大小差异,在热处理过程中形成形貌及分布不同的双相组织,从而制得的双相钢可以兼得表层的韧性和心部的强度,获得综合性能出色的高强高韧双相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ASP以及热处理制备高强高韧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表面强塑性变形调控双相钢材料延韧性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以相变强化为基础,由铁素体基体与均匀分布的马氏体组成的双相钢(DP钢)是先进高强钢的典范。DP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延性匹配、低屈强比以及高的初始加工硬化速率等特点,已经在汽车生产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节能减排及汽车轻量化对先进高强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优良的成型性能、高强塑性匹配、高几何精度、良好的均质性、新品种开发系列化等。对于金属材料而言,随着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的进一步提升,塑性和成形性显著下降,使得冲压成形较为困难,难于满足后续的加工成形生产的要求。因此,汽车行业迫切需要一种成形性能优良的高强高韧双相钢。
双相钢的强韧化主要是由它的显微组织决定的,在双相钢中马氏体呈岛状分布在铁素体晶粒之间。双相钢的强度是由马氏体和铁素体的强度,以及马氏体的体积分数来确定。由间隙和置换元素的固溶强化,铁素体晶粒尺寸和弥散析出物等因素决定铁素体强度的提高。由马氏体的固溶强化及组织的细化等因素决定马氏体强度的提高,而马氏体体积份数对双相钢的强韧性亦有很大的影响。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双相钢强韧化的主要方式分为三大类:添加合金元素、大塑性变形以及先进热处理工艺。经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可知,中国发明专利公开说明书CN101671772A公开了超细晶铁素体和纳米碳化物低碳钢板材的制备方法,采用铁素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温轧,双相组织中马氏体是呈岛状分布;铁素体晶粒平均尺寸为0.7~1.2μm,碳化物颗粒平均直径为65~86nm,制备出的双相钢性能良好。但是,此方法制备的双相钢的延韧性相比于传统双相钢并没有得到提高。
进一步检索发现,通过异构材料显微组织能够获得较好的强塑性匹配,如X.L.Wu等人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of America》,2015,47:14501-14505上发表的“Heterogeneous lamella structureunites ultrafine-grain strength with coarse-grain ductility”(高强高韧粗细晶混合层片状结构材料)一文中,介绍了一种通过变形和热处理等工艺,调控纯Ti的微观结构至超细晶与粗晶混合的状态,综合利用超细晶的超高强度和粗晶的超高韧性,以及由粗细两种不同结构变形行为不一致性诱发的背应力强化,制备出强度接近1GPa,均匀延伸率10%左右的高强高韧纯Ti板材。该技术制备的材料同时具备了高强高韧的特性。但是由于双相钢本身两相的,传统的异构材料设计方式不适用,因为双相钢存在较多相界,粗细晶材料设计方式很难在双相钢内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表面强塑性变形调控双相钢材料延韧性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均匀化:对低碳钢钢坯在Ac3温度上100~200℃之间保温1~2h后取出水淬。保温温度范围在900~1100℃之间。
第二步,第一次临界区淬火:在Ac1~Ac3温度之间保温5~10min后取出水淬。保温温度范围在750~860℃之间。
第三步,冷轧:在室温下进行轧制,轧制下压量为6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905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