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弹性体制品制造方法及成形模具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988254.7 | 申请日: | 2018-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1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 发明(设计)人: | 藤原觉;细川敦;福田秋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27;B29C33/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泽洲;刘林华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体 制品 制造 方法 成形 模具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弹性体制品制造方法,前述弹性体制品制造方法不需要高精密且高价的夹具,能够从片状成形体简单地将弹性体制品分离。在片状成形体(10)处,包围相邻的弹性体制品部(1)的外周毛边部(3)局部地在连结部(8)互相共有而构成连结网眼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性体制品制造方法及成形模具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的弹性体制品制造方法中,作为其中间成形品,例如借助注射成形模具来制作片状成形体43,前述片状成形体43如图9(A)和图10(A)所示,多个具有弹性体制品部44和外周毛边部51的圆形体41经由薄壁面状流道42(在图9(A)中以菱形的网眼线表示的部位)被分离(分散)状地配设。
作为这样的中间成形品的片状成形体43已由本申请人通过专利申请提出(参照专利文献1,特别参照图3)。
对分散状地配设的各圆形体41进行说明。该圆形体41例如最终由密封件等圆环状的弹性体制品部44、经由其内侧的内周薄壁部48设置的内周毛边部49、经由弹性体制品部44的外侧的外周薄壁部50设置的圆环状外周毛边部51构成。上述圆形体41的外周毛边部51遍及整周地直接与上述薄壁面状流道42连结。
为了从这样的片状成形体43将弹性体制品部44分离来取出,使用图10(A)所示那样的打孔用上盘53和下盘54,相对于片状成形体43从正交方向 (如箭头G所示)打孔 (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上盘53突出地设置多根圆筒形的制品部推压部件55,此外,在下盘54配设多个圆筒形状的凹陷部56,且借助上述凹陷部56残留形成有内毛边打孔销57。
若使上盘53沿箭头G方向下降,则推压部件55的下端面推压弹性体制品部44,以弹性体制品部44向凹陷部56侵入的方式推入,且在内周薄壁部48・外周薄壁部50的位置被切断,(例如最终作为密封件等的)弹性体制品部44能够同时从片状成形体43分离。在以往的制造方法中具备这样地借助上盘53和下盘54将全部弹性体制品部44打孔的工序。
另外,关于图9(B)、图10(B),在与本发明的比较中在后详细说明。
专利文献1:WO2015/170640国际公开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8-39433号公报。
但是,使用在图9(A)、图10(A)中说明那样的以往的打孔上盘53・下盘54的制造方法中有如下问题。
(i) 对于每个制品(每个弹性体制品部44)需要打孔模具的问题。
(ii) 根据图10(A)可知,上盘53和下盘54必须以推压部件55的轴心L55和凹陷部56的轴心L56高精度地一致且多根完全一致的方式制作,所以有制作较难而成为高价的夹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能够不需要高精密且高价的上盘・下盘等夹具,能够使弹性体制品简单地分离,此外,增加来自一张既定面积的片状成形体的弹性体制品的数量。
本发明的弹性体制品制造方法是对片状成形体施加拉伸、弯曲等外力来将弹性体制品部分离的。即,制作片状成形体,前述片状成形体经由薄壁面状流道配设有多个具有弹性体制品部、外周薄壁部、外周毛边部的圆形体,具备非打孔工序,在前述非打孔工序中,对上述片状成形体施加产生变形的外力,将上述外周薄壁部作为切断线切断且使上述弹性体制品部从上述片状成形体分离。
此外,是如下方法:在上述片状成形体,将相邻的弹性体制品部包围的外周毛边部局部地相互共有,构成连结网眼构造,防止上述薄壁面状流道由于上述外力而比外周毛边部局部地相互共有的部分先断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882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