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然气井采气树循环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88195.3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3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任基文;刘尧波;杨功田;梁德成;何丹;张强;张小辉;张崇君;李波;任厚霖;王红振;龚云洋;薛洪刚;欧正学;苏国民;陆益祥;邓青璞;廖知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6/02 | 分类号: | E21B36/02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庞启成;王芸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 气井 采气树 循环 加热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天然气井开采工艺用辅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天然气井采气树循环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循环加热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热水供应装置、动力机构和热交换壳体,所述热交换壳体可拆卸的套设在采气树上,所述热交换壳体内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动力机构驱动热水沿所述水流通道流动,使所述热交换壳体对采气树进行热交换加热,使得水流通道内的热水与热交换壳体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壳体与采气树进行热交换,实现对采气树的加热,实现对采气树的持续加热,加热效果较好,有效的避免了在采气树上形成冰堵,同时,由于加热水的工艺较简单,且不存在对天然气井站造成安全隐患的危险因素,使得该结构的加热装置使用安全节能,适用范围较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气井开采工艺用辅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天然气井采气树循环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天然气采气井井口均会设置采气树,在采气树上设置有若干阀门,采气树主要是用来控制井口压力和调节天然气井气流量,以使天然气在安全的压力和流量范围内进行输送,天然气井一般设置在户外环境下,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在寒冷的冬季,受外界低温以及井口阀门节流作用,在采气树的节流阀门位置容易产生结冰,造成天然气采气井井口冰堵,使采气井无法正常工作。
目前,在天然气采气井的采气树上并未针对冰堵现象设置专门有效的解决设施,仅在井口出现冰堵时,采用蒸汽加热或浇淋开水的方式人工解除冰堵,但是,人工解除冰堵不能有效持续的进行加热,效果较差,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而对于高压气井,人工解除冰堵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目前也有采用电伴热带缠绕采气树进行加热保温的结构,但是电伴热带的运行需要耗费较多的能源,且保温效果较差,还容易由于电的使用给采气井的运行造成安全隐患,不仅容易导致高压气井井口间歇性堵塞,还增加了井口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要一种技术方案,解决目前在天然气采气井的采气树上并未针对冰堵现象设置专门有效的解决设施,现有的解除冰堵的措施效果较差,且消耗较多的能源,给采气井的运行造成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在天然气采气井的采气树上并未针对冰堵现象设置专门有效的解决设施,现有的解除冰堵的措施效果较差,且消耗较多的能源,给采气井的运行造成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天然气井采气树循环加热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天然气井采气树循环加热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热水供应装置、动力机构和热交换壳体,所述热交换壳体可拆卸的套设在采气树上,所述热交换壳体内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动力机构驱动热水沿所述水流通道流动,使所述热交换壳体对采气树进行热交换加热。
本发明的一种天然气井采气树循环加热装置,通过设置动力机构驱动热水沿热交换壳体内的水流通道流动,使得水流通道内的热水与热交换壳体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壳体与采气树进行热交换,实现对采气树的加热,由于水流持续流动,可实现对采气树的持续加热,加热效果较好,有效的避免了在采气树上形成冰堵,同时,由于加热水的工艺较简单,且不存在对天然气井站造成安全隐患的危险因素,使得该结构的加热装置使用安全节能,适用范围较广。
作为优选,所述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热水供应装置连通,所述动力机构驱动水流在热水供应装置和热交换壳体之间循环流动。通过将水流通道的两端与热水供应装置连通,使得形成循环流动的水流,使得热水供应装置内的热水被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消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881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