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野生白芨训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983866.7 | 申请日: | 2018-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3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5 |
| 发明(设计)人: | 蒲奎融 | 申请(专利权)人: | 营山县美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
| 主分类号: | A01G22/25 | 分类号: | A01G22/2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377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生 白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生白芨训化方法,包括栽培地选择、白芨种采集、训化、种茎处理。本发明为扩种白芨提供质量可靠的种子,解决了长期困惑中药工业有稳定的原料问题;解决了野生白芨资源匾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种植,特别是涉及一种野生白芨的训化方法。
背景技术
白芨为兰科白芨属植物,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朱兰、紫兰。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花美适合观赏之用,其球茎晒干后的名称为白及(又名白芨、明白芨、紫兰根、甘根、白给),属于中草药,生于林下阴湿处或山坡草丛中,以块茎入药,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目前,由于中药材过量采挖,导致野生白芨几乎枯竭,白芨的市场需求近年越来越大,价格也不断攀升。但白芨引种驯化技术不成熟,达不到技术要求,直接导致野生白芨野生白芨的发芽率低,生长周期较长成活率较低,给扩大白芨种植带来极大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野生白芨品种的训化方法,以解决濒危野生白芨人工栽培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野生白芨训化方法,包括栽培地选择、白芨种采集、训化、种茎处理。
步骤如下:
(1)种源地选择:阴凉湿润气候,微酸性至中性土壤条件的山地上的野生白芨作种;
(2)白芨种采集:采集野生白芨假鳞茎,相对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且无虫蛀、无采挖伤的块茎,每个块茎上面至少有1-2个芽的假鳞茎作种。
(3)训化:
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或腐殖质土壤,按行距30公分、窝距30公分左右挖窝,窝深10公分左右;
用小棒挖3~4cm深的小窝,将清洗干净的苗根部放入窝内,每兜1~3株,其株行距为6cm×7cm,移栽好后浇1遍清水;
驯化过程中气温控制在18~28℃。
(4)种茎处理:种子采取两种方式处理:一是随挖随栽;二是将种块贮藏至翌年春季栽种。
本发明为扩种白芨提供质量可靠的种子,解决了长期困惑中药工业有稳定的原料问题;解决了野生白芨资源匾乏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野生白芨训化方法,包括栽培地选择、种源地选择、繁殖方式、留种。
步骤如下:
(1)种源地选择:阴凉湿润气候,微酸性至中性土壤条件的山地上的野生白芨作种;
(2)白芨种采集:采集野生白芨假鳞茎,相对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且无虫蛀、无采挖伤的块茎,每个块茎上面至少有2个芽的假鳞茎作种。
(3)训化:
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或腐殖质土壤,按行距30公分、窝距30公分左右挖窝,窝深10公分左右;
用小棒挖3cm深的小窝,将清洗干净的苗根部放入窝内,每兜2株,其株行距为6cm×7cm,移栽好后浇1遍清水;
驯化过程中气温控制在20℃。
(4)种茎处理:种子采取两种方式处理:一是随挖随栽;二是将种块贮藏至翌年春季栽种。
实施例2:一种野生白芨训化方法,包括栽培地选择、种源地选择、繁殖方式、留种。
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营山县美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未经营山县美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838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