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调控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82190.X | 申请日: | 201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9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博;蓝开伟;武卉;刘永泉;梁彩云;路超;张健新;江建玲;吕程;张益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D27/00 | 分类号: | F04D27/00;F04D29/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涵道 压缩系统 调控装置 排气系统 水环真空泵 试验件 吸附 排气调节阀 文丘里喷嘴 传统常规 流量控制 排气能力 试验领域 外涵气流 一端连接 依次设置 集气腔 冷却器 试验 排出 旁路 | ||
本发明涉及双涵道压缩系统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调控装置及方法。该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调控装置包括双涵道压缩系统试验件(4)以及外涵排气系统。所述外涵排气系统的外涵集气腔(71)一端与双涵道压缩系统试验件(4)连接,另一端连接吸附管路(72),所述吸附管路(72)上依次设置文丘里喷嘴(8)、旁路排气调节阀(9)、冷却器(10),最终与水环真空泵(11)连接。本发明采用设置有水环真空泵的外涵排气系统实现双涵压缩系统试验中对涵道比的调节,克服传统常规试验方法外涵自主排气能力弱的缺点,能满足外涵气流的排出和流量控制,从而实现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的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涵道压缩系统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调控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双涵道压缩系统试验调节复杂,需要考虑内涵和外涵状态点匹配。通常对于双涵压缩系统内涵叶片级数多、压比高,试验过程中即使采用进口节流,排气压力也较大的情况下,可利用常规自主排气的试验方法进行排气和调节流量状态,即不同涵道的气流经各自的排气道、蜗壳和排气管路排向大气,在排气道之后或蜗壳之后设置节流装置(如节气门或阀门),通过改变节气装置的开度,调节内外涵道的背压,从而改变内外涵流量比,实现对涵道比的控制。
但是对于某些试验件,功率消耗大,为适应试验器动力功率条件,试验过程中需要进口节流,节流比甚至达到0.5左右,而当外涵压比较低时(一般不超过1.8个大气压),经过节流后,其外涵压力甚至低于大气压,外涵气流的排出和调节都非常困难。采用传统的自主排气的试验方案,难以排出外涵气流,更无法进行流量的调节,满足不了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状态的调节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调控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调控装置,包括双涵道压缩系统试验件和外涵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涵排气系统包括:
外涵集气腔,所述外涵集气腔的一端与双涵道压缩系统试验件连接,另一端与吸附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外涵集气腔用于降低外涵气流速度;
所述吸附管路的另一端与水环真空泵连接。
可选地,所述外涵集气腔为扩口结构。
可选地,所述外涵集气腔为蛇形扩口结构。
可选地,所述吸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文丘里喷嘴、旁路排气调节阀以及冷却器。
可选地,所述外涵排气系统设置有多组。
可选地,还包括进气系统,所述进气系统包括依次用法兰连接的进气流量管、进气转接段以及稳压箱。
可选地,还包括内涵排气系统,所述内涵排气系统包括内涵排气节气门,所述内涵排气节气门连接有内涵排气蜗壳。
可选地,所述双涵道压缩系统试验件设置在所述内涵排气节气门和所述稳压箱之间。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调控方法,基于如上所述的双涵道压缩系统涵道比调控装置,包括:
步骤一:通过调节内涵排气系统的内涵排气节气门将内涵调节到预定的流量状态;
步骤二:通过调节水环真空泵的转速对外涵流量进行调节,从而改变外涵集气腔内的压力,以确保外涵流场的均匀性;
步骤三:监控总的外涵流量,当涵道比达到目标值时,停止调节所述水环真空泵的转速。
可选地,在步骤二中,在调节水环真空泵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各个所述水环真空泵的抽吸流量,使各个所述水环真空泵抽吸流量的差异不超过5%。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821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通风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风机的恒流系统以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