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色差混凝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979472.4 | 申请日: | 2018-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40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成;王霆;汪兵;钱继源;钟金盛;纵向群;张范立;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安徽金寨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刘晓阳 |
| 地址: | 10001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色差 混凝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色差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水泥160‑240份,矿粉50‑80份,粉煤灰70‑120份,石子1000‑1100份,砂90‑180份,水300‑400份,成膜剂20‑30份,减水剂8‑14份,CTF混凝土增效剂2‑4份。本发明具有易于去污,并且对过振适应性好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特别是一种低色差混凝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其中的凝胶材料一般为水泥,而骨料则通常为砂石。随着经济发展,各类基建工程如雨后春笋冒出,混凝土的用量也急剧上升。对于普通的建筑,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表面需要贴瓷砖等装饰材料。不过在一些基础工程中,如交通洞,通常采用清水混凝土直接作为外观面,即不贴装饰材料。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表面常出现色差,其美观程度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模板的接缝处受氧化产生锈斑和泥垢等污染物后,混凝土凝固后粘上这些污染物便形成了色差。不仅如此,捣振时过振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波纹,使表面颜色深浅不一,产生色差。
因此,设计一种可以防止粘污染物,并且对过振适应性好的混凝土是本行业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色差混凝土。本发明具有易于去污,并且对过振适应性好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低色差混凝土,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
水泥160-240份,矿粉50-80份,粉煤灰70-120份,石子 1000-1100份,砂90-180份,水300-400份,成膜剂20-30份,减水剂8-14份,CTF混凝土增效剂2-4份。
前述的一种低色差混凝土中,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
水泥200份,矿粉60份,粉煤灰100份,石子1000份,砂120 份,水400份,成膜剂25份,减水剂12份,CTF混凝土增效剂4份。
前述的一种低色差混凝土中,所述的成膜剂为水性聚氨酯。
前述的一种低色差混凝土中,所述的减水剂为水溶性树脂磺酸盐减水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分散在混凝土中的成膜剂随着水分蒸发而游离至混凝土表面,在混凝土完全干燥后于表面形成一层膜。在模板的接缝处,由于水分蒸发量大,因而易于成膜。由此,模板接缝处的泥垢和锈斑等仅接触混凝土表面的膜层,而不会直接被混凝土凝固成一体。在拆模时,将膜撕除即可有效去除这些污染物,减少色差。同时,本发明通过CTF混凝土增效剂,配合减水剂来分散无机不溶颗粒,即使无机不溶颗粒和水分充分接触,有效减少混凝土不水化或水化不充分的现象,改善和易性,也即改善了混凝土在捣振过程中抗过振产生离析现象的问题。进而,本发明有效减少了由过振导致的波纹,减少色差现象。
更进一步地,成膜剂为水性聚氨酯,亲水性的分子可以在混凝土中更好地游离,也就更容易随着水分蒸发达到表面。同时,现有的混凝土拆模剂大多为水性的,因而水性成膜剂与其相性好,易停留在混凝土表面成膜。
更进一步地,水溶性树脂磺酸盐减水剂同样作为亲水性材料,有助于成膜剂的游离。
综上,本发明具有易于去污,并且对过振适应性好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一种低色差混凝土,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
水泥160份,矿粉50份,粉煤灰70份,石子1000份,砂90 份,水300份,成膜剂20份,减水剂8份,CTF混凝土增效剂2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安徽金寨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安徽金寨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94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