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泥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阻泥剂的混凝土拌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76595.2 | 申请日: | 2018-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7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丽;周帅;侯凯;王杰之;周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38 | 分类号: | C04B24/38;C04B2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徐旭栋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泥剂 混凝土拌合物 制备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环己六醇磷酸酯 建筑材料领域 邻氨基苯乙醚 复配偶联剂 介孔分子筛 聚丙烯酸钠 工作性能 碱性溶液 作用效率 浮石粉 减水剂 结冷胶 引发剂 重量份 吸附 混凝土 砂石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泥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阻泥剂的混凝土拌合物,涉及建筑材料领域,所述阻泥剂包括以重量份数计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30‑55份、邻氨基苯乙醚10‑20份、环己六醇磷酸酯5‑10份、聚丙烯酸钠15‑20份、引发剂1‑5份、结冷胶3‑5份、碱性溶液10‑15份、复配偶联剂2‑6份、介孔分子筛5‑8份、浮石粉5‑10份、水30‑50份。本发明的阻泥剂,能有效吸附砂石泥颗粒,提高减水剂的作用效率,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以及工作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阻泥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阻泥剂的混凝土拌合物。
背景技术
混凝土,简称为砼,是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其用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砂、石作为集料,可与水、外加剂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减水剂已经成为混凝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分之一。聚羧酸减水剂掺量低、减水率高、流动性保持好,水泥适应性好,有害成份含量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提别是第三代聚羧酸减水剂的出现,由于其更高的减水率,从而赋予混凝土更好的施工性能,同时显著改善了混凝土凝结时间、强度、耐久性等各项性能指标。混凝土减水剂在水泥体系中,吸附在水泥水化产物表面并在水溶液和水化产物表面达到平衡,但是减水剂对集料中的泥含量比较敏感。集料中的泥主要为粘土矿物(如:高岭土、蒙脱土、伊利石和绿泥石等),这些黏土矿物加水搅拌会产生膨胀,然后进一步分散成直径小于10μm的的细小颗粒,因而它们具有一定的表面化学性质,当集料中含泥量较高时,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量增大。
但是,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型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但天然河砂的逐步减少,同时为了响应国家环保要求,减少水域污染和降低河砂的开采成本,混凝土中所示用的砂子的含泥量不断升高,导致混凝土减水剂优先被泥土吸附,混凝土减水剂的减水效果受到影响,实际减水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同时给混凝土施工和混凝土质量控制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并且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也随之增大,工作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混凝土外加剂存在高含泥量混凝土改善作用差,使得高含泥量混凝土使用性能欠佳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阻泥剂及其制备方法,该阻泥剂与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好,能有效吸附砂石泥颗粒,提高减水剂的作用效率,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以及工作性能。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阻泥剂,包括以重量份数计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30-55份、邻氨基苯乙醚10-20份、环己六醇磷酸酯5-10份、聚丙烯酸钠15-20份、引发剂1-5份、结冷胶3-5份、碱性溶液10-15份、复配偶联剂2-6份、介孔分子筛5-8份、浮石粉5-10份、水30-50份。
较优选地,所述引发剂包括质量比为1:0.3-1.2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较优选地,所述氧化剂选自双氧水、过硫酸钠、过硫酸钾、过硫酸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还原剂选自亚硫酸钠、亚硫酸钾、硫代硫酸钾、草酸中的至少一种。
较优选地,所述碱性溶液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乙二胺中的一种。
较优选地,所述复配偶联剂由包含以重量份数计的聚甲基硅氧烷1-2份、苯基三乙氧基硅烷0.2-0.5份、月桂酸二乙醇酰胺0.4-0.88份、丙二醇2-4份、盐酸0.01-0.05份、水3.2-6.4份的混合料进行溶胶-凝胶反应制得。
通过复配偶联剂,提高阻泥剂中各组分的相容性,提高阻泥剂的稳定性,同时,复配偶联剂含有亲有机基基团,使得阻泥剂与减水剂的相容性提高。
阻泥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邻氨基苯乙醚、环己六醇磷酸酯、聚丙烯酸钠、结冷胶和4/5配方量的水在50-60℃条件下配成溶液A,并保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65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