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数据源的数据融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4820.9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48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谢刚;彭岩波;韩子叻;宋杰;邓杰;王国强;王溥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25001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数 数据 融合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数据源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基础数据处理步骤,用于对台站气象数据、CFSR气象数据、Princeton大气驱动数据、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处理后的基础数据;数据集建立步骤,用于通过根据处理后的基础数据建立近地面气温场、近地面相对湿度场、近地面风场、近地面气压场、降水场、辐射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数据源的数据融合方法,其典型的可用于气象数据的融合。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领域都开始使用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技术。在使用海量数据的很多领域,都需要对多个数据源得到的数据进行融合,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气象数据是一种极其典型的海量数据集,气象数据要综合多种数据源的海量数据,因此必须先对数据进行融合以使这些数据可以统一使用。举例来说,我国所采用的气象数据通常包括:中国大陆地区台站观测资料、CFSR再分析资料、Princeton大气驱动资料、GEWEXSRB下行短波辐射资料。
在生成数据集之前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融合,但是现有技术中缺少可靠、高效的手段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融合,导致最终在生成数据集时存在很多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当前的数据融合技术不够完善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数据源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
基础数据处理步骤,用于对台站气象数据、CFSR气象数据、Princeton大气驱动数据、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处理后的基础数据;
数据集建立步骤,用于通过根据处理后的基础数据建立近地面气温场、近地面相对湿度场、近地面风场、近地面气压场、降水场、辐射场。
进一步的,所述基础数据处理步骤具体包括:
台站气象数据处理子步骤,用于获取来自于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常规气象要素740站的观测数据,其中所述观测数据中包括以下的至少一种观测变量:近地面1.5米气温、气压、相对湿度、近地面10米风速、累积降水和日照时数(用于产生辐射场);并将中国大陆地区台站观测资料分成四个分区的台站观测资料;
CFSR气象数据再分析子步骤:用于获取NCEP CFSR再分析资料;其中CFSR再分析资料中包括:近地面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变量的3小时分辨率的数据,以为大气、海洋、陆地和海冰模式提供初始场;
Princeton大气驱动数据再分析子步骤:基于NCEP-1再分析资料,再利用月气候资料对NCEP-1再分析资料进行订正,然后进行空间降尺度;其中Princeton大气驱动数据中至少包括:近地面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和短波辐射数据;
遥感数据处理子步骤:用于对CMORPH降水资料进行降维处理,并对GWEXE SRB下行短波辐射资料中的地表下行短波辐射资料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集建立步骤中通过以下方法建立近地面气温场:
步骤11、建立趋势面,在每个有观测的时刻,建立如下的趋势面模型,
1958:1978:t(x,y)=f(x,y)+β·z(x,y)+ε(x,y)
1979-2010:t(x,y)=f(x,y)+β1·z(x,y)+β2·tcfsr(x,y)+ε(x,y) (2-11)
式中t代表近地面2米气温,z为高程,tcfsr是CFSR再分析数据在点的线性插值;其中(x,y)是经纬度,{ψr,r=1,2,...,p}是给定的协变量函数(例如高程),βr是回归系数,f是2阶薄板平滑样条函数,ε为误差,其中误差ε是独立同分布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48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密集物体的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两阶段的图匹配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