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智能充放电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1748.4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35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天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14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电池板 智能 放电 控制电路 控制 方法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智能充放电控制电路,涉及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本发明由充电控制电路和放电保护电路组成。本发明能够根据光照情况调整控制电路的占空比,使太阳能电池板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效率,同时充电电压过高或是放电电压过低时,能切断电路,保护蓄电池过充电和过放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发电技术,具体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智能充放电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有着传统化石能源无可比拟的优势,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到2030年光伏发电量占社会总发电量的比例能够达到1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存在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发电效率低,大大限制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在太阳能利用领域中,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光伏发电效率,是今后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智能充放电控制电路,使太阳能电池板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智能充放电控制电路,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由充电控制电路和放电保护电路组成;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负载分别与充放电控制电路相连,根据光照情况调整控制电路的占空比,使太阳能电池板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同时充电电压过高或是放电电压过低时,能切断电路,保护蓄电池过充电和过放电。
进一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位器RP1、电位器RP2,光敏电阻Rg1,热敏电阻Rt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三极管BG1、三极管BG2,场效应管T1,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2,集成电路IC1、集成电路IC2、集成电路IC3,继电器J1以及常开触点J1-1;其中电阻R1接在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和三极管BG1的基极之间,电阻R2接在场效应管T1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电阻R3接在集成电路IC1的3脚和场效应管T1的栅极之间,电阻R4接在集成电路IC2的1脚和2脚之间,电阻R5接在集成电路IC2的1脚和3脚之间,电阻R6接在集成电路IC1的3脚和集成电路IC2的2脚之间,电阻R7接在集成电路IC1的3脚和集成电路IC2的3脚之间,电阻R8接在集成电路IC2的3脚和地之间,电阻R9接在集成电路IC3的1脚和三极管BG2的基极之间,电阻R10与电容C5并联接在集成电路IC3的1脚和3脚之间,电阻R11接在集成电路IC3的3脚和8脚之间,电阻R12接在集成电路IC2的3脚和地之间,电阻R13与电容C6并联接在集成电路IC3的2脚和地之间,电阻R14和电位器RP2串联接在集成电路IC3的2脚和二极管D4的负极之间,电位器RP1接在集成电路IC1的3脚和集成电路IC2的5脚之间,光敏电阻Rg1、热敏电阻Rt1和电容C4并联接在集成电路IC2的5脚和地之间,电容C1接在集成电路IC1的1脚和2脚之间,电容C2接在集成电路IC1的2脚和3脚之间,电容C3接在集成电路IC2的2脚和地之间,电容C7和电容C8并联接在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和蓄电池的负极之间,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负极,负极接电阻R1,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场效应管T1的漏极,负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负极,二极管D3并接在继电器J1两端,二极管D4的正极经熔断器FU接蓄电池的正极,负极接电阻R14,三极管BG1的基极接电阻R1,集电极接集成电路IC1的2脚,发射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三极管BG2的基极接电阻R9,集电极接继电器J1,发射极接地,场效应管T1的栅极接集成电路IC2的7脚,漏极接二极管D2的正极,源极接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发光二极管LED1和发光二极管LED2反向并接在集成电路IC3的7脚和三极管BG2的基极之间,集成电路IC1的1脚接三极管BG1的集电极,2脚接地,3脚接电容C2,集成电路IC2的1脚接电阻R4和电阻R5的连接点,2脚和6脚相连,4脚接地,8脚接集成电路IC1的3脚,集成电路IC3的1脚与6脚相连,2脚与5脚相连,4脚接地,8脚接集成电路IC1的3脚,继电器J1接在集成电路IC1的3脚和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之间,其常开触点J1-1接在场效应管T1的源极和蓄电池的负极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17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