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瘟病抗性基因Pik-p功能特异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961795.0 申请日: 2018-08-22
公开(公告)号: CN108977568B 公开(公告)日: 2021-11-09
发明(设计)人: 田大刚;陈松彪;王宗华;王锋;陈在杰;陈子强;林艳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
主分类号: C12Q1/6895 分类号: C12Q1/6895;C12N15/11
代理公司: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地址: 350001 福建省福***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稻瘟病 抗性 基因 pik 功能 特异性 分子 标记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稻瘟病抗性基因Pik‑p功能特异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通过引物对SEQ ID NO.1和SEQ ID NO.2从水稻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与稻瘟病抗性基因Pik‑p呈特异性带型的分子标记。本发明所提供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k‑p功能特异性分子标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此标记可以提高该基因在种质资源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基因聚合育种,以及转基因育种中利用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稻瘟病抗性基因Pik-p功能特异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由对水稻稳产危害最严重的稻瘟病菌(Magnapothe oryzae)所引起的稻瘟病病害,几乎给全世界水稻主产区都造成严重的粮食损失(Qu 1985,Ma et al. 2015)。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选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况且由于稻瘟病生理小种致病性变异频繁,导致单一抗性品种的抗性会在种植后的3〜5年时间里逐渐丧失(殷得所等,2011); 因此,挖掘和合理利用广谱抗性基因是获得持久、广谱抗病品种的重要途径。常规抗性基因鉴定方法为接种鉴定,但由于不同抗性基因在抗谱上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常规接种鉴定方法不足以准确、真正地反映出基因型。近几十年来,随着水稻抗病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很多抗性基因得以被精细定位或克隆(Su et al. 2015),并且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应用大大促进了抗性基因遗传背景的鉴定以及多抗病基因聚合育种的发展(Hittalmani et al. 2000;Jena and Mackill, 2008)。在已克隆的抗性基因中,一些抗病基因位于同一位点, 这些复等位基因之间、功能型序列与非功能型之间序列高度同源,一般的连锁标记仍然难以准确甄别各种材料的功能抗病基因(Qu et al. 2006; Zhou etal. 2006; Ashikawa et al. 2008; Takahashi et al. 2010; Yuan et al. 2011; Zhaiet al. 2011; Yuan et al. 2011; Hua et al. 2012;Ma et al.2015; Tian et al.2016)。因此,直接分析功能等位基因本身的序列并开发其功能特异性的分子标记来对目标基因进行选择,不仅选择可靠性高,还会大大加快了育种步伐。

近年来,有关于Pik等位位点的抗性基因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目前该抗性位点上至今已至少发现有5个不同抗谱的抗性基因(Ashikawa et al. 2008; Yuan et al. 2011;Zhai et al. 2011; Hua et al. 2012);其中,源于非洲栽培稻LAC23的Pik-p表现出广谱高抗的特性(Yuan et al 2011; Wang et al. 2009),对我国多个水稻主产区的稻瘟病小种都具有很高的抗性(Hittalmani et al. 2000; Fuentes et al. 2008; Yang etal.2008; Tacconi et al. 2010;Hua et al. 2012)。潘庆华等(2012)虽然开发了Pik-p功能特异性分子标记,但由于该SNP标记使用前需要鉴定K/N型基因型,事实上该基因型存在一定的不对应性,而且鉴定过程需要酶切鉴定等繁琐的工作(Zhai et al. 2010),不适合大规模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工作。因此,为了能更准确有效地将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k-p应用到水稻抗性育种工作中,有必要开发真实反映目标基因、方便易用的Pik-p特异的分子标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点,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瘟病抗性基因Pik-p功能特异性分子标记Pik-p-InDel。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17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