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应急去除高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49510.1 | 申请日: | 201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1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莉;虢清伟;黄大伟;冯立师;易仲源;陈尧;汪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孙明科 |
地址: | 51065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去除 高氨氮废水处理 河道 应急 高氨氮废水 低成本 氨氮 吹脱 折点 综合排放标准 工艺及设备 出水水质 净水处理 氯化处理 氧化处理 应急处理 运行稳定 中和处理 传统的 氯化法 脱氨 脱除 脱氯 生化 废水 污水 达标 排放 联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应急去除高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调节中和处理;初沉处理;氧化处理;二沉处理;吹脱处理;折点氯化处理;脱氯处理;净水处理等,使废水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去除氨氮,达标后排放。发明还公开了实施上述方法的河道应急去除高氨氮废水处理设备。本发明采用高效吹脱联合折点氯化法处理高氨氮废水,达到快速、高效、低成本应急脱除氨氮的目的,其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与传统的A‑O生化脱氨工艺及设备相比,本发明运行稳定、操作易控制,成本低,适合于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理各种河道高氨氮废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环境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应急去除高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废水的主要来源为生产工艺废水和地面冲洗废水,由于生产中大量使用铁屑、硝酸、硫醚而引起的,造成废水pH很低,废水中Fe离子、氨氮质量浓度很高。对废水水量、性质进行分析,对于其中Fe离子,主要采用调节pH、曝气氧化使其转化成Fe(OH)2和Fe(OH)3,从废水中分离出来;对于高氨氮,由于废水水量大,而COD较低,如采用A-O生物脱氮工艺,须补充大量有机碳,必将造成运行成本增大。且生化脱氮工艺控制要求高,需建造大规模构筑物,占地面积大。再者,生化系统的运行调试周期达数月之久,方能进入正常。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自然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主要以硝酸盐氮(NO3)为主,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受污染水体的氨氮叫水合氨,也称非离子氨。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铵离子相对基本无毒。国家标准Ⅲ类地面水,非离子氨氮的浓度≤1毫克/升。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目前当河道氨氮超标时,氨氮去除剂投放过程复杂,导致氨氮去除效率低、成本高,不适宜推广使用。目前的折点氯化一般应用于饮用水消毒,具有不受盐含量干扰,有机物含量越少氨氮处理效果越好,不产生污泥,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为此,发明人针对河道水体应急污染处理实际操作,综合考虑部署时间、运输、成本、效果、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一种新的高效吹脱及折点氯化法来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工艺及设备,以达到高效、快速、低成本的脱除氨氮的目的,且处理过程及设备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应急去除高氨氮废水处理方法,采用高效吹脱及折点氯化法处理河道应急高氨氮污染或者废水,其中吹脱法用于脱除水中氨氮,即将气体通入水中,使气液相相互充分接触,使水中溶解的游离氨穿过气液界面向气相转移,再使用折点氯化法脱除氨氮,从而达到快速、高效、低成本脱除氨氮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河道应急去除高氨氮废水处理的设备,以实施采用高效吹脱+折点氯化法处理高氨氮废水方法,且运行稳定可靠、便于运输和快速部署,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道应急去除高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1)调节中和处理:将调节中和池的进水管设置河道的上游,废水经汇聚后进入调节池,在池中加入碱液,废水与碱液充分反应,调节废水pH值在6至9,为后续工序创造条件,调节池出水自流至后续处理单元;
(2)初沉处理:废水经中和池进入沉淀池,水力停留时间30至60min,使废水反应后生成物Fe(OH)2大部分得以沉淀,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负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495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