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散染料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与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47117.9 | 申请日: | 201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3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冯高峰;钱红飞;李欢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C09B67/38 | 分类号: | C09B67/38;D06P1/18;D06P3/26;D06P3/54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知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7 | 代理人: | 李敏 |
地址: | 312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散染料 化合物 及其 合成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一种分散染料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与用途,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Ugi反应:在有机溶剂中,将醛、苯胺、甲酸和环己基异腈进行Ugi四组分反应,反应液经过滤、有机溶剂洗涤得到Ugi产物;(2)水解反应:醇类溶剂中,加入Ugi产物和酸进行选择性水解,反应液经中和、有机溶剂萃取、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水解产物,即合成偶氮分散染料的偶合组分;(3)偶合反应:有机酸存在下,醇类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将所得偶合组分与2,6‑二氯‑4‑硝基苯基重氮盐进行偶合、调节反应液pH值、固体经过滤、洗涤、干燥等得到新型分散染料化合物。本发明合成的分散染料化合物,对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的染色具有显著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散染料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与用途。
背景技术:
分散染料最早应用于醋酯纤维的染色,后随着合成纤维的发展,尤其是聚酯纤维(涤纶)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分散染料品种繁多、色谱齐全、应用广泛,现已成为染料行业内最重要的一大类分支。我国是世界上分散染料第一生产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分散染料结构简单,分子量较低,不含水溶性基团,分子中虽含有极性基团(如羟基、氨基、羟烷氨基、氰烷氨基等),仍属非离子型染料,它也是目前疏水性纤维(如聚酯、聚酰胺等)染色最为主要的一类染料。分散染料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根据应用性能,可以将分散染料分成低温型、高温型和中温型三大类;二是根据化学结构,可以将分散染料分为偶氮类、蒽醌类及杂环类,以及少量得喹酞酮类、次甲基类、邻硝基苯胺类等。其中偶氮型结构的分散染料是最主要的一类,大约占60%。偶氮型结构的分散染料具有比较完整的色谱,可通过改变重氮组分和偶合组分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得到不同颜色、不同染色性能的染料。如重氮组分引入吸电子基团或偶合组分引入供电子基团可使染料产生深色效应;用杂环替代苯环可提高其鲜艳度和吸收强度。近年来,由于杂环类分散染料色光鲜艳、发色强度高、牢度性能好,具有较好的深色效应和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并有良好的染色性能,使其成为染料界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
目前,随着超细聚酯纤维、环保型聚乳酸纤维、差别化涤纶易染纤维和新型纤维的出现,大多数现有分散染料的上染性能已显现出不足。分散染料在纤维上表现为易进易出的现象,导致其水洗牢度差、应用性能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散染料与这些纤维的亲和力较差,当温度过高时,染料分子热运动加剧,由纤维内部向纤维表层迁移。分散染料热迁移所造成的牢度下降问题已经被业内人士所普遍关注,国内外业界人士对这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
提高分散染料与纤维之间亲和力的主要办法是有效提高分散染料的分子量,随着分子量的增大,染料分子与纤维之间的范德华力增强,耐热迁移牢度,耐升华牢度等染色性能得到提高。因此,增加分散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上述问题。开发结构新颖的、染色性能优异的分散染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散染料化合物,该分散染料化合物对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的染色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散染料化合物,其结构式如式1所示:
式中:R1为H、CH3,R2为H、Br。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分散染料化合物,其结构特点是:分子量及分子体积适中,含有一个酰胺基结构单元(-CONH-)。该些结构特点对该新型染料的染色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1)染料分子体积和分子量的有效增加,提高了染料与纤维之间的接触面、增强了染料与纤维的范德华力,从而提高染料和纤维的亲和力,提高其染色性能和色牢度。
(2)通过引入酰胺基(-CONH-)这一特征基团,能与纤维中的受氢基团、供氢基团形成氢键,并与聚酯纤维的结构相适宜,增强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从而提高染色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文理学院,未经绍兴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471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