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39812.0 | 申请日: | 2018-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9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15/10 | 分类号: | F01D15/10;F03B13/00;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卢军峰 |
地址: | 10019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冷系统 浸没式 冷媒循环管路 回收装置 冷媒蒸汽 发电机 连通 推动叶片 叶片设置 回收 冷凝 冷凝液 气相区 回收率 叶片 发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该回收装置包括:冷媒循环管路,冷媒循环管路的一端与连通浸没式液冷系统的气相区连通,以使得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冷媒蒸汽进入冷媒循环管路,冷凝后的冷媒蒸汽形成的冷凝液经由冷媒循环管路的另一端回到连通浸没式液冷系统中;第一发电机,第一发电机包括叶片,叶片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其中,利用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冷媒蒸汽推动叶片以使得第一发电机发电。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提高电能回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行业遵循摩尔定律,近年来单位面积集成的晶体管越来越多,其一方面带来了芯片性能提升,同时芯片的功率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IT及附属设备消耗的电能原来越大,对能源供给,环境污染治理都造成极大挑战。本发明通过一套能源回收利用装置将能源重新回收利用,从而降低IT系统的能源消耗,同时减少碳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当前对IT设备的散热方案都只是集中于高效地将热量排放到大气中,至多是余热回收用于供暖。其带来的问题是能量利用率低,IT能耗大,对能源消耗大,对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利。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能够提高电能回收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冷媒浸没发热元件,回收装置包括:
冷媒循环管路,冷媒循环管路的一端与连通浸没式液冷系统的气相区连通,以使得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冷媒蒸汽进入冷媒循环管路,冷凝后的冷媒蒸汽形成的冷凝液经由冷媒循环管路的另一端回到连通浸没式液冷系统中;
第一发电机,第一发电机包括叶片,叶片设置在冷媒循环管路中;
其中,利用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冷媒蒸汽推动叶片以使得第一发电机发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冷媒循环管路包括位于一端与叶片之间的第一部分管路和第二部分管路,第一部分管路延水平方向延伸,第二部分管路连接于第一部分管路且延竖直方向延伸;其中,第一部分管路上设置有增压泵,增压泵用于增加流经叶片的冷媒蒸汽的流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部分管路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部分管路的截面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部分管路的内壁和第二部分管路的内壁均为螺旋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发电机,包括水轮机,水轮机设置于叶片与冷媒循环管路的另一端之间;第一冷凝管,设置于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之间;其中,冷媒蒸汽通过第一冷凝管形成凝后的冷凝液,冷凝液推动水轮机以使得第二发电机发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还包括:导流件,导流件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的尺寸,第一开口比第二开口更靠近第一冷凝管;其中,第二发电机设置在第二开口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冷凝管,设置在第一冷凝管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三发电机,第三发电机包括桨叶;其中,第一冷凝管和第二冷凝管连接至冷塔,第三发电机的桨叶与冷塔的风机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回收装置还包括并联连接的电池和电容阵列;其中,电池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发电机、第二发电机和第三发电机,另一端连接于发热元件的供电模块;电容阵列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发电机、第二发电机和第三发电机,另一端连接于发热元件的供电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98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涡轮组件、榫接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核电站汽轮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