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934966.0 | 申请日: | 2018-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1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 发明(设计)人: | 聂金福;齐健;胡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33/574 | 分类号: | G01N33/574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宋萍 |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捕获 细胞捕获 肿瘤 抗生素敏感性 生物标记物 药物敏感性 无毒无害 细胞结合 血液出口 血液入口 早期筛查 肿瘤负荷 抽血 细菌 细胞 | ||
本发明公开了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包括有捕获盒,所述捕获盒内设有可与特定细胞结合的生物标记物,所述捕获盒上设有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本发明结构简单,可以进行肿瘤的早期筛查、肿瘤的药物敏感性、肿瘤负荷、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等等。本发明无需抽血,捕获的细胞多,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高效,无毒无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
背景技术:
癌症至今依然是人类的头号杀手,2015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410万例,820万人死于癌症。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肿瘤患者死于转移瘤,而非原发性瘤;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按目前的医疗水平,对尚未转移的早期肿瘤患者约有80%-90%以上可以治愈;但是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8-10%。因此,对于肿瘤转移的早期检测和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对肿瘤的治疗有着决定性意义。目前,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医生通常利用成像手段(如PET-CT)来确定肿瘤的病灶位置,并采用侵入性的固体肿瘤活组织检查来给肿瘤定性及对肿瘤进行分期分型。当前的这种检测方式具有以下缺点:1、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早期检查;2、价格昂贵;3、侵入性检查,对患者伤害较大,不能频繁使用;4、不能实现实时检测。
循环肿瘤细胞是指从原位瘤或转移灶脱离出来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在机体的其它部位附着形成新的肿瘤转移灶的潜能。肿瘤转移常常是因为循环肿瘤细胞引起的,循环肿瘤细胞的发现可以作为肿瘤转移的指征之一。这些异质性的循环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抗细胞凋亡能力,与肿瘤患者的转移发生率、化疗疗效、复发及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因而成为肿瘤转移、复发和愈后的重要指标。但是相比于白细胞而言,循环肿瘤细胞是非常少的,如果我们能提取出循环肿瘤细胞,配合现在流行的单细胞分子测序技术,我们可以在早期就确定肿瘤的位置、分型和突变位点,这样可以在早期就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将癌症扼杀在萌芽中;配合免疫染色技术和细胞计数就可以分析肿瘤负荷和肿瘤治疗的效果;配合药物实验就可以得到肿瘤的药物敏感性数据,根据数据可以调整肿瘤病人的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商品化CTC检测仪均采用体外检测的方法,CTC的技术以美国强森诊断公司的CellSearch流式细胞检测仪和Fluxion 公司的IsoFlux为代表,这两台设备都获得美国FDA的认证。体外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很多,可以依据富集的方法分为阴性富集方法和阳性富集方法。原理都依赖体外抽血及细胞分离技术,尽管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然而在技术上仍存在缺陷。如操作繁复,检出率低和受抽血量的限制(< 15ml)等。 受限于总的采血量,这些体外的循环肿瘤细胞监测仪的检测的灵敏度常常不能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本发明可以从血液中分离很多东西,但主要的作用是从血液中分离循环肿瘤细胞。分离循环肿瘤细胞的目的是进行早期的液体活检。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捕获盒,所述捕获盒内设有可与特定细胞结合的生物标记物,所述捕获盒上设有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
所述的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上均连接有输液管,输液管外端均设有针头,输液管上安装有调节器。
所述的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其特征在于:任一输液管上安装有输血泵。
所述的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细胞为循环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细菌或可以从血液中分离的细胞。
所述的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标记物为抗体或核酸适配体。
所述的一个在体的特定细胞捕获盒,其特征在于:生物标记物通过共价偶联、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或氢键等作用力固定在捕获盒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49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