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24643.3 | 申请日: | 201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9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沈艳;周凤艳;刘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80 | 分类号: | A01N43/80;A01N37/36;A01P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尹明明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炔酰菌胺 烯丙苯噻唑 杀菌组合物 稻瘟病 增效作用 可用 应用 防治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活性成分由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组成,所述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的重量比例为1:30‑30:1。本发明的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可用于稻瘟病的防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30%,稻瘟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稻或病谷上越冬。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时期及各部位都有发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期最易感染稻瘟病,以叶瘟和穗瘟最为常见,危害最大。
烯丙苯噻唑是异噻唑类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稻瘟病及水稻白叶枯病。对稻瘟病孢子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孢子萌芽抑制作用较强,可抑制孢子侵入,但对菌丝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可通过水稻根部吸收,迅速渗透传导至植物体各部分,也可叶面喷雾。双炔酰菌胺为酰胺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磷脂的生物合成,对绝大数由卵菌引起的叶部和果实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对处于萌发阶段的孢子具有较高的活性,并可抑制菌丝成长和孢子形成,可以通过叶片被迅速吸收,并停留在叶表蜡质层中,对叶片起保护作用。
长期单独使用一种杀菌单剂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病菌的发生,并且还容易造成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导致药物施用量增加,造成环境污染,杀菌之间的复配既能解决农药单剂毒性大、效果差的问题,又投入少、研发周期短,并且不同农药之间的交互使用能够延缓作用物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为理想的使用效果,因此不同作用机理之间农药的复配是目前农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技术中并没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复配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杀菌组合物,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减缓病菌抗性、减少药物使用剂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有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由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组成,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的重量比为1:30-30:1。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优选的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的重量比为1:5-15:1。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制备成农药上接受的制剂,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在制剂中的总重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10%-85%。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优选的烯丙苯噻唑和双炔酰菌胺在制剂中的总重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15%-70%。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悬乳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油悬浮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等。优选为悬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
本发明的所述制剂可通过已知方式将所述活性化合物与常规辅料混合而制备。所述的辅料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粘结剂、抗冻剂、消泡剂、增稠剂、填料、溶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嘧、脂肪胺聚氧乙烯嘧、脂肪酸聚氧乙烯酯、酯聚氧乙烯嘧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湿润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粘结剂选自:阿拉伯胶、白糊精、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抗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46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