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921080.2 | 申请日: | 2018-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5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俊;蒋建良;潘永坚;董理金;蔡国成;卿翠贵;姚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工程勘察院 |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嘉铭;徐浙辰 |
| 地址: | 315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硬质 植被混凝土 基材层 刚性支护结构 缓释 镀锌铁丝网层 刚性支护 生态修复 纤维层 包塑 边坡 构建 锚杆 生境 覆盖 施工 养护 生态 安全稳定性 表面固定 横向设置 绿化植物 锚杆加固 坡面清理 防侵蚀 外露段 对边 挂网 坡面 垂直 | ||
1.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包括有垂直插入表面既有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的边坡坡体(1)的锚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杆(2)在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的外侧形成外露段(21),所述的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的表面固定有横向设置的缓释营养生态棒(4),所述的锚杆(2)的外露段(21)上在缓释营养生态棒(4)的外侧固定有包塑镀锌铁丝网层(5),所述的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的外表面覆盖有植被混凝土基材层(6),该植被混凝土基材层(6)将缓释营养生态棒(4)和包塑镀锌铁丝网层(5)包裹于内,所述的植被混凝土基材层(6)的外表面覆盖有生态修复纤维层(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杆(2)的锚固深度至少为50cm,所述的外露段(21)的长度至少为1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释营养生态棒(4)之间的间距为2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塑镀锌铁丝网层(5)由自上而下铺设的包塑镀锌铁丝网片搭接而成,相邻包塑镀锌铁丝网片的搭接宽度至少为10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塑镀锌铁丝网片的网目为5cm×5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被混凝土基材层(6)的厚度至少为8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纤维层(7)的厚度至少为2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坡面清理:自上而下对边坡坡体(1)表面既有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中有碍后续施工的障碍物进行清理;
步骤二、锚杆加固:采用电锤垂直于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钻孔,击入锚杆(2);
步骤三、铺挂缓释营养生态棒:紧贴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水平铺挂缓释营养生态棒(4),缓释营养生态棒(4)相互连接,固定于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表面;
步骤四、挂网:自上而下铺设包塑镀锌铁丝网片形成包塑镀锌铁丝网层(5),包塑镀锌铁丝网层(5)与硬质刚性支护结构层(3)之间间距7cm,两者之间用垫块或木条支撑,并将包塑镀锌铁丝网层(5)与锚杆(2)的外露段(21)相固定;
步骤五、植被混凝土基材层喷植:用混凝土喷射机喷洒植被混凝土,配合空压机送风,采用干式喷浆法施工形成植被混凝土基材层(6),喷植作业时,先空压机送风、然后混凝土喷射机开机、再给料,喷植结束时待喷射料喷完后,再空压机关风;所述的植被混凝土由144kg/m2的种植土、10kg/m2的水泥、20kg/m2的有机质、10kg/m2的植被混凝土绿化添加剂混合组成;
步骤六、生态修复纤维层喷植:用液压喷播机由高到低进行喷播形成生态修复纤维层(7),喷播料浆由高性能生态修复纤维与水按照重量比23:475混合而成,并添加适合当地生长的多种植物种子,所述的高性能生态修复纤维主要成分包括可循环利用的热精制木纤维、可降解的卷曲连锁人造纤维、矿物催化剂、自然提取的交联生物聚合物以及保水基质;
步骤七、坡面覆盖:生态修复纤维层(7)喷植完毕后2h内用无纺布、遮阳网进行坡面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五中,喷植作业进行前,再次检查确认坡面上的浮土、草皮、树根及其他杂物已清理干净,确认后用水进行坡面喷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硬质刚性支护边坡生境构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五中,喷植作业自上而下进行,先喷坡面的凹陷部分,再喷坡面的凸出部分,喷射移动采用S形或螺旋形移动前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工程勘察院,未经浙江省工程勘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2108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