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15225.8 | 申请日: | 201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8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雄;郑雅云;沙哈吉·B·摩尔;彭成毅;李威养;游国丰;陈燕铭;陈建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336 | 分类号: | 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黄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鳍片 鳍片侧壁 间隔物 布植 栅极侧壁间隔物 半导体装置 蚀刻制程 栅极结构 邻近 凹蚀 掺质 顶面 制程 半导体材料 基底 保留 | ||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包含提供具有基底、鳍片及栅极结构的结构;执行一布植制程,以将掺质布植至邻近栅极结构的鳍片中;及形成栅极侧壁间隔物和鳍片侧壁间隔物。此方法还包含执行第一蚀刻制程,以凹蚀邻近栅极侧壁间隔物的鳍片,而保留鳍片的至少一部分于鳍片侧壁间隔物上。此方法还包含执行另一布植制程,以将掺质布植至鳍片及鳍片侧壁间隔物中;及执行第二蚀刻制程,以凹蚀邻近栅极侧壁间隔物的鳍片,直到鳍片的顶面在鳍片侧壁间隔物的顶面下,从而在鳍片侧壁间隔物之间产生沟槽。此方法还包含外延成长半导体材料于沟槽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有关于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特别有关于鳍式场效晶体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产业努力追求更高的装置密度、更高的效能和更低的成本,也遭遇有关于制造和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为类鳍式场效晶体管(fin-like fieldeffect transistor,FinFET)的发展。典型的鳍式场效晶体管包含半导体材料的薄且垂直的“鳍片”。在此鳍片内定义源极、漏极和通道区。晶体管的栅极包围鳍片的通道区,使其接合于鳍片的顶部和侧壁上。此配置允许栅极从三侧诱导电流至通道中。因此,鳍式场效晶体管装置具有更高电流和减少的短通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的益处。
然而,制造鳍式场效晶体管装置有各种挑战。举例而言,离子布植,传统上用于掺杂平面装置,已类似地用于掺杂鳍式场效晶体管装置,以在鳍片中产生轻掺杂源极/漏极(lightly doped source/drain,LDD)区(或源极/漏极延伸)。但,由于离子布植的方向效应(directional effect),已发觉离子布植在三维鳍片中产生均匀的掺质浓度是相当没效的。举例而言,鳍片的顶部通常有比其下部更高的掺质浓度,因为鳍片的高度通常超过离子布植的能力。倾斜的离子布植(Tilted ion implantation)对于鳍式场效晶体管也不是非常有效,由于所谓的遮蔽效应(shadowing effect),亦即邻近的结构(例如邻近的鳍片、栅极及/或光刻胶遮罩元件)阻挡离子的路径。因此,并非鳍式场效晶体管的优点都能实现。
发明内容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此方法包含提供包含基底、在基底上的鳍片以及接合鳍片的栅极结构的结构;执行第一布植制程,以将掺质布植至邻近栅极结构的鳍片中;及形成栅极侧壁间隔物于栅极结构的侧壁上及鳍片侧壁间隔物于鳍片的侧壁上。此方法还包含执行第一蚀刻制程,以凹蚀邻近栅极侧壁间隔物的鳍片,而保留至少部分的鳍片于鳍片侧壁间隔物上。在第一蚀刻制程之后,此方法还包含执行第二布植制程,以将掺质布植至鳍片及鳍片侧壁间隔物中。在第二布植制程之后,此方法还包含执行第二蚀刻制程,以凹蚀邻近栅极侧壁间隔物的鳍片,直到鳍片的顶面在鳍片侧壁间隔物的顶面之下,从而在鳍片侧壁间隔物之间产生沟槽;及外延(磊晶)成长半导体材料于沟槽中。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此方法包含提供包含基底、在基底上的鳍片及接合鳍片的栅极结构的结构。此方法还包含执行第一布植,将掺质布植至鳍片中,产生鳍片的掺杂上部;及形成栅极侧壁间隔物于栅极结构的侧壁上和鳍片侧壁间隔物于鳍片的侧壁上,其中鳍片侧壁间隔物在鳍片的掺杂上部之下。此方法还包含执行第一凹蚀,将邻近栅极侧壁间隔物的鳍片凹蚀,而保留至少部分的鳍片在鳍片侧壁间隔物之上。此方法还包含执行第二布植,将掺质布植至鳍片和鳍片侧壁间隔物中;执行第二凹蚀,将邻近栅极侧壁间隔物的鳍片凹蚀,从而在鳍片侧壁间隔物之间产生沟槽;及在沟槽中外延成长半导体材料。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此半导体装置包含基底;在基底上的隔离结构;在基底及隔离结构上的鳍片;接合鳍片的第一部分的栅极结构;在栅极结构的侧壁上及在鳍片的第二部分上的第一侧壁间隔物;在鳍片的第三部分上且邻近第一侧壁间隔物的外延源极/漏极(source/drain,S/D)部件;以及在隔离结构上及在外延源极/漏极部件的一部分的侧壁上的第二侧壁间隔物,其中掺质分布于鳍片的第二部分的大部分中。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152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面积转移制备纳米结构的方法
- 下一篇: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