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豆提取冻干粉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14866.1 | 申请日: | 201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63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万奎;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雁鸣湖大豆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1/00 | 分类号: | A23L11/00;A23L11/30;A23L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王文成 |
地址: | 133724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取 干粉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豆提取冻干粉的制备方法,解决鲜纳豆具有微臭味、且需要冷藏、不易运输和携带的技术问题,属于纳豆提取物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称取鲜纳豆倒入容器中,然后按照鲜纳豆和水的质量比1:1.2~2.0加入水,常温下充分搅拌;(2)再用8~12目不锈钢网筛滤除固形物,得到滤液;(3)把所得滤液在1~2小时将温度降到‑18℃以下,进行32~35小时干燥,获得含水率不足5%的干物质;(4)再经80目筛的粉碎机粉碎,最终制得纳豆提取冻干粉。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不仅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鲜纳豆中原有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激酶的良好活性,去除了微臭味,而且可以在常温条件下贮存和运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豆提取物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豆提取冻干粉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内的血栓常引发脉管栓塞、脑血栓中风,急性心肌梗塞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尤其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目前的溶栓制剂,如尿激酶(SK)和链激酶(UK)作为第一代溶栓剂,缺乏纤维蛋白选择性,而且副作用大;第二代溶栓剂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又存在着价格高难以为大众接受的缺点。而鲜纳豆中含有的特殊物质——纳豆激酶,它是接种在豆粒载体上的纳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等电点(pI)为8.6±0.3,分子量在20000~30000Da之间的丝氨酸蛋白酶,这种蛋白酶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溶解能力,并具有活化弹性酶和尿酸酶的效用,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作用。这种激酶来源于食品,具有溶栓能力强、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和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富崎医科大学的须见洋行教授做过这样的试验,他把脑血栓患者常服用的溶血栓药物放到一定份量的人造血栓上,溶解2厘米人工血栓需要近2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以同样的方法换上从纳豆中提取的物质则只需3个小时便可完成,也就是说纳豆发酵物溶解血栓的速度是尿激酶的19倍之多。于是就将纳豆的这种强力溶栓物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简称NK,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溶血栓药物研究史上有名的“下午两点半”实验。这个试验充分证明了纳豆激酶的溶血栓能力超过了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溶血栓药物。
纳豆激酶(NK)是一种枯草杆菌蛋白激酶,是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是纳豆中的功效成分。但由于鲜纳豆在生产过程中的发酵环节会产生一种特殊物质“氨”,使其含有一定的微臭味,这种味道导致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而且鲜纳豆需要冷藏,不易运输和携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鲜纳豆具有微臭味、且需要冷藏、不易运输和携带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纳豆提取冻干粉的制备方法,彻底改变了鲜纳豆的诸多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纳豆提取冻干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鲜纳豆倒入容器中,然后按照鲜纳豆和水的质量比1:1.2~2.0加入水,常温下充分搅拌至豆粒表面粘着物全部溶解到水中;
(2)再用8~12目不锈钢网筛滤除固形物,得到滤液;
(3)把所得滤液在1~2小时内将温度降到-18℃以下,进行32~35小时干燥,获得含水率不足5%的干物质;
(4)再经80目筛的粉碎机粉碎,最终制得纳豆提取冻干粉。
进一步地,步骤(3)的干燥过程包括升华干燥和解析干燥,其中,升华干燥的时间为24~30小时,解析干燥的时间为5~8小时。
进一步地,步骤(3)的升华干燥的时间为28小时,解析干燥的时间为6小时。
进一步地,步骤(1)中容器采用的是事先经过灭菌的不锈钢容器。
进一步地,在制得纳豆提取冻干粉后还包括纳豆提取冻干粉激酶活性检测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雁鸣湖大豆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吉林省雁鸣湖大豆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148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