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纳米氧化亚硅/氧化亚铁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10578.9 | 申请日: | 2018-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7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叶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纳智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H01M4/52;H01M10/0525;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张丽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亚硅 复合负极材料 氧化亚铁 锂离子电池 制备 石墨负极材料 法制备纳米 阶梯式升温 气相沉积法 安全性能 复合石墨 负极容量 硅基材料 首次效率 体积膨胀 循环性能 纯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纳米氧化亚硅/氧化亚铁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气相沉积法和阶梯式升温法制备纳米氧化亚硅/氧化亚铁复合负极材料,硅基材料能够极大提高容量、氧化亚硅相对纯硅有更小的体积膨胀,可以得到高性能的复合石墨负极容量高于目前石墨负极材料的水平,首次效率、循环性能、安全性能、稳定性及可靠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纳米氧化亚硅/氧化亚铁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新能源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高容量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其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倍受青睐。作为绿色环保的二次储存能源,锂离子电池具有轻便、移动、高能量、绿色环保等优势。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讯基站、视听设备,工业仪器、医疗器械、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乃至电动汽车对锂电池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次数、安全性能、生产成本等综合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的锂离子电池材料,是各生产厂家的必然选择。因此无论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还是开发新能源,都与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锂电池负极材料处于锂电池产业中游的最核心的环节之一,按电池成本分布,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他占比锂离子电池总成本的28%左右。负极材料作为目前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的材料之一,它的发展也最值得关注。
锂离子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开发比能量高、安全性好以及成本低廉的新型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负极材料从石墨转变为硅基材料。
目前成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类材料,其理论比容量仅为372mAh/g,发展潜力有限,无法满足未来锂离子电池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氧化亚硅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2000mAh/g),较低的储锂反应电压平台,且制备成本低廉,因此成为替代石墨的极具潜力的一类负极材料。但氧化亚硅的导电性较差,性质接近绝缘体,导致其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性能较差。而且氧化亚硅材料中包含的SiO2在首次嵌锂反应中转变成Li4SiO4,Li2Si2O5等物相,消耗较多的锂离子,致使首次充放电效率较低(<70%)。因此,研发一种高导电性、高首次充放电效率及循环稳定性好的氧化亚硅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纳米氧化亚硅/氧化亚铁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纳米氧化亚硅/氧化亚铁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气态的有机碳源,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与纳米硅、纳米氧化亚硅、纳米氧化亚铁混合,然后球磨,得到纳米级碳化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倒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悬浮液。将所得的悬浮液倒入砂磨机中进行砂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去除水分,得到干燥的混合料;将所得的混合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经过阶梯式升温反应,得到复合负极材料。然后放入行星式球磨机中进行破碎,得到锂离子电池纳米氧化亚硅/氧化亚铁复合负极材料。
纳米硅的粒径为10-30nm,氧化亚硅的粒径为20-50nm,氧化亚铁粒径为30-50nm。
步骤一中球磨的转速为400r/min,时间为24h。
阶梯式升温反应具体为:在氮气保护下先升温至120-150℃,恒温反应3h,再升温至1000-1200℃,恒温反应12-24h。升温速率为10-100 ℃/分钟。步骤3中球磨机的转速为500r/min。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纳智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纳智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105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