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震器活塞杆的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06288.7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3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北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6 | 分类号: | C22C38/16;C22C38/08;C22C38/60;C22C38/04;C21D1/18;C22C33/02;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静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器活塞杆 活塞杆 淬火 粗磨 粗坯 稀土氧化物 保温烧结 超声处理 成型产品 干压成型 技术价格 加工成型 喷雾干燥 校直处理 复合粉 润滑剂 真空炉 称取 复压 镍粉 配比 球磨 锑粉 保温 加工 冷却 抵抗 成熟 制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震器活塞杆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选取原材料:选取Fe粉:65‑80份;铜复合粉:2‑8份;镍粉:0.5‑1.2份;锑粉:0.3‑0.8份;稀土氧化物:0.2‑0.8份;润滑剂:0.3‑0.8份;S2、制作粗坯:按配比称取所述原料进行球磨,喷雾干燥后,干压成型,成型产品升温至450‑550℃,保温超声处理20‑30min,随后以20‑50℃/s冷却,复压,置于真空炉中升温至1500‑1700℃,保温烧结1‑2h;S3、粗磨淬火:将加工成型的活塞杆粗坯进行第一次粗磨,对进行完第一次粗磨活塞杆进行淬火,在淬火完成的活塞杆进行校直处理。与其它加工技术相比,技术价格低廉、工艺成熟,可抵抗应力,藉以改善减震器活塞杆加工的保护程度,大大提高减震器活塞杆的使用质量,加工工艺简单易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活塞杆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器活塞杆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减震器(Absorber),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广泛用于汽车,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其中底阀座总成是其中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减震器的减震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轮与车身之间受振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活塞杆在运动的过程中,减震器油通过底阀座总成与活塞总成在工作缸与储油筒间不断的循环,从而把动能转化为热能散发到空气中。在活塞杆拉起的过程中,底阀座总成上的补偿阀片打开,减震器油从储油筒进入工作缸内,在活塞杆压缩的过程中,工作缸内的减震器油通过阀座体上的压缩阀片被顶开进入储油筒内。
目前,各生产厂家在生产减震器活塞杆的时候比较常用为电镀前抛光,且采用的为树脂等普通砂轮,这种加工使活塞杆表面粗糙度只能达到0.1左右,由于砂轮本身颗粒的大小不均匀,在长时间持续的作业,还会产生刮痕及热能降低表面的硬度,因此通过这种加工工艺加工完成的活塞杆表面质量比较差,使用寿命短,而且它还会影响减震器的使用精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减震器活塞杆的加工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减震器活塞杆的加工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器活塞杆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原材料:选取Fe粉:65-80份;铜复合粉:2-8份;镍粉:0.5-1.2份;锑粉:0.3-0.8份;稀土氧化物:0.2-0.8份;润滑剂:0.3-0.8份;
S2、制作粗坯:按配比称取所述原料进行球磨,喷雾干燥后,干压成型,成型产品升温至450-550℃,保温超声处理20-30min,随后以20-50℃/s冷却,复压,置于真空炉中升温至1500-1700℃,保温烧结1-2h;
S3、粗磨淬火:将加工成型的活塞杆粗坯进行第一次粗磨,对进行完第一次粗磨活塞杆进行淬火,在淬火完成的活塞杆进行校直处理,最后将校直完成的活塞杆进行第二次粗磨;
S4、精磨机精磨:对第二次粗磨完成的活塞杆进行精车,对精车加工完成的活塞杆进行半精磨,在半精磨加工完成的活塞杆进行抛光,并且将抛光完成的活塞杆进行电镀处理,最后将电镀完成的活塞杆进行超精磨;
S5、抛光成型:对超精磨加工完成的活塞杆进行UB砂轮抛光,在抛光完成后将表面残留的残渣进行清理,避免刮伤表面;
S6、检验入库:检测减震器活塞杆表面是否完整,检测在运送过程中是否对减震器活塞杆表面造成划痕,检验完成后将其入库。
优选的,干压成型在150-200MPa压力下进行;所述复压在350-450MPa压力下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北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北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62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