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浅表静脉穿刺辅助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06240.6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1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杜学军;杜景旭;刘彩莉;刘凌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学军;杜景旭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5/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平原***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浅表 静脉 穿刺 辅助 |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浅表静脉穿刺操作的简易设备,以提高浅表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了解决浅表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低的问题。本发明从控制血管位移,优化穿刺点及穿刺径线,定位框架取代人手指把持皮肤入手,通过连接于穿刺辅助器框架两端的静脉固定加压组件和静脉固定穿刺导向组件挤压拟穿刺静脉两端,实现控制静脉移动,保持静脉充盈,实现穿刺时二次静脉加压,穿刺进针点低于皮肤表面,穿刺径线最大程度平行拟穿刺静脉中轴线。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浅表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针刺伤,提高医疗安全性,本发明设计简单小巧,适用场景更加多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浅表静脉穿刺操作的简易设备,以提高浅表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
背景技术
浅表静脉穿刺是临床静脉血采集,经静脉途径给药、补液的关键操作,目前基本由医务人员手动完成,一次穿刺成功率参差不齐。其结果是降低了医疗效率,增加患者痛苦,严重者甚至影响医患关系和谐。虽然可以借助静脉显像设备,提高静脉的可辨识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但人工穿刺的不确定性依然无法避免。究其原因,其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一、医护人员借助手指把持穿刺部位皮肤,凭个人经验确定穿刺方向和角度。这不仅难以保证穿刺径线的准确性,而且有发生针刺伤的可能。二、传统操作强调穿刺针与皮肤夹角尽可能减小以增大针尖刺入静脉后的安全推进距离,但由于皮肤及皮下脂肪的存在,过小穿刺角度一方面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则导致穿刺针在皮肤及皮下行进距离过长,增加患者痛觉。三、静脉位置在穿刺过程中会发生滑动和滚动,针尖的锋利程度、穿刺径线是否通过静脉中轴线、穿刺速度均会影响穿刺时静脉的滑动和滚动程度。表现为操作经验显著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这一难题,本发明从控制血管位移,优化穿刺点及穿刺径线,定位框架取代人手指把持皮肤入手,设计了一种浅表静脉穿刺辅助器。创新了的浅表静脉穿刺方式,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提升医疗效率,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促进医患和谐。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浅表静脉穿刺辅助器由辅助器框架,静脉固定加压组件、静脉固定穿刺导向组件三部分组成。所述辅助器框架由中部的把持手柄及与之连接的弓形连接架构成,所述弓形连接架远近端支脚间跨度距离可调节,用于适应不同的可固定静脉长度。优选的,可调节跨度距离为10-60mm,弓形连接架两端支脚分别连接所述静脉固定加压组件和静脉固定穿刺导向组件。使用时保持弓形连接架两端连线与拟穿刺静脉走行方向一致。
所述静脉固定加压组件包括静脉固定组件和静脉加压组件,与辅助器框架为一体式连接。所述静脉固定组件为“水闸样”结构,与皮肤接触部分为拱形设计,有立柱结构骑跨静脉两侧,以限制静脉横向移动。骑跨宽度可调,以恰好超越静脉边缘为宜,优选的,可调节范围为2-12mm。立柱之间的拱形区域为滑动下压部分,优选的,所述滑动下压部分厚度为2mm。通过所述把持手柄加压可以推动所述滑动下压部分下滑,实现静脉管壁完全压闭。所述静脉加压组件位于所述弓形连接架的内侧,紧邻静脉固定组件并适当抬高,结构设计与静脉固定组件相同,相当于多个静脉固定组件叠加。因此,区别在于所述静脉加压组件滑动下压部分厚度更大,优选的,此滑动下压部分厚度为10-20mm。所述把持手柄设计一端挤压按键,通过挤压机械传动可控制所述静脉加压组件滑动下压部分下压。可以在静脉压闭固定以后,实现对固定段静脉再次加压,促使所述固定穿刺导向组件端固定段静脉进一步扩张,增加穿刺成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学军;杜景旭,未经杜学军;杜景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62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盖梁抱箍支架拆卸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红外目标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