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线感应加热去除直缝焊管残余应力的装置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05911.7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01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高新亮;古风艺;白金建;李召峰;赖远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9/50 | 分类号: | C21D9/50;C21D1/42;C2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程华 |
地址: | 066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缝焊管 底板 残余应力 传送机构 感应加热 焊缝 滑块架 去除 数控操作台 加热机构 垂直距离 工艺步骤 工作效率 活动连接 活动套设 启动开关 正电极孔 负电极 支撑柱 板车 按下 加热 丝杠 通电 运送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在线感应加热去除直缝焊管残余应力的装置及工艺,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活动连接板车,底板一侧固定有滑块架支撑柱和第二丝杠,其上活动套设滑块架,滑块架上安装加热机构,底板一侧端部设置有数控操作台;板车上用于放置直缝焊管;本发明工艺步骤主要包括:按下数控操作台启动开关,传送机构将直缝焊管运送至加热机构下方;调节线圈与焊缝的角度为40~60度,线圈与焊缝两侧水平间距为10~15mm,线圈与焊缝垂直距离为5~6mm,给正电极孔和负电极孔通电的,通传送机构往复运动实现直缝焊管在线双边感应加热;将加热完毕的直缝焊管吊走,传送机构回移;提高了直缝焊管批量去除残余应力的工作效率、适宜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材热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线感应加热去除直缝焊管残余应力的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尤其是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高频直缝焊管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该种焊管的生产过程中高频焊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是导致裂纹和接头性能降低的重要因素,对结构的静强度、疲劳强度、稳定性、刚度以及应力腐蚀开裂存在关键性的影响。现代直缝焊管生产企业的焊缝去残余应力效果比较差,并且生产速度慢,生产线不能达到一条龙作业,生产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我国市场对高质量直缝焊管的大量需求,因此高效快速的大量生产高质量的直缝焊管十分必要。
公告号CN1057482C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消除薄壁焊管焊缝残余应力的方法,采用对管件焊缝区和近焊缝区施以垂直向下的压力,使之产生连续塑性变形,将焊接残余拉应力变为压应力,大大改善了焊缝区域的内在质量。但其不是针对厚壁埋弧焊管焊缝而言的,并且塑性变形程度很难控制,无法有效去除焊缝区域中的残余应力。公告号CN106884086A的中国专利还公开了一种双边火焰加热法去焊缝残余应力的方法,通过火焰喷枪对焊缝不同位置进行加热,从而去除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残余应力。但其采用火焰加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直缝焊管固定放置,无法进行循环工作,存在工作效率较低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线感应加热去除直缝焊管残余应力的装置及工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批量直缝焊管进行在线双边感应加热去除残余应力,极大提高了直缝焊管热处理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线感应加热去除直缝焊管残余应力的装置,主要包括加热机构、传送机构、数控操作台及基座四大部分,基座固定在平整的地面上,传送机构在基座上往复输送直缝焊管,加热机构通过基座上的第二丝杠和滑块架支撑柱保持竖直方向运动,数控操作台固定在基座最右侧;传送机构包括滚轮、长齿条、板车、滚筒、第二电动机、短螺钉。
所述基座包括底板、滚轮轨道槽、第三电动机、齿轮、第二丝杠、第四电动机、第二电动机座、长螺钉、滑块架支撑柱,所述底板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电动机,所述第三电动机通过齿轮齿条啮合连接有板车,所述板车活动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一侧连接有延展板,所述延展板上固定有滑块架支撑柱和第二丝杠,所述滑块架支撑柱和第二丝杠上活动套设有滑块架,所述滑块架上安装有加热机构,所述延展板端部设置有数控操作台;所述板车上用于放置直缝焊管。
可选的,所述板车上对称设置有四个水平安装的第二电动机,四个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转轴上均分别连接有滚筒,所述直缝焊管放置于四个所述滚筒之间。
可选的,所述板车底部安装有滚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水平的滚轮轨道槽,所述滚轮能够在所述滚轮轨道槽内水平滚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59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