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沉积型液流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03590.7 | 申请日: | 2018-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5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接喜;刘越;盖晓臣;颜果春;王志兴;郭华军;胡启阳;彭文杰;李新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18 | 分类号: | H01M8/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罗莎 |
地址: | 4100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液 负极反应 沉积型 反应腔 正极 电解液输送 导流结构 导电网络 液流电池 反应器 电池 导电剂 电极引出结构 进出料结构 倍率性能 连通管道 散热效率 循环流动 电极 反应物 隔离膜 传质 导流 浆料 腔内 传导 填充 离子 连通 迁移 | ||
1.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反应器(1),设于反应器(1)内的若干具有隔离膜(10)的正极反应腔(4)和负极反应腔(2),电极引出结构,进出料结构,电解液输送结构,以及设于正经反应腔和所述负极反应腔(2)之间的电解液导流结构;其中,所述正极反应腔(4)和所述负极反应腔(2)之间填充有含有导电剂的沉积型浆料,所述电解液输送结构通过连通管道与所述电解液导流结构连通,电解液(11)在所述电解液输送结构的作用下所述电解液导流结构中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反应腔(4)包括由两个正极支撑柱(102)、隔膜固定台(104)和反应器(1)密封盖共同形成的正极框架结构,以及包裹在所述正极框架结构外的隔离膜(10);所述负极反应腔(2)包括由两个负极支撑柱(103)、隔膜固定台(104)和反应器(1)密封盖共同形成的负极框架结构,以及包裹在所述负极框架结构外的隔离膜(10);其中,所述正极腔体内设有与所述电极引出结构相连的正极集流体(501),所述负极反应腔内设有与所述电机引出结构相连的负极集流体(3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导流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正极反应腔(4)与所述负极反应腔(2)之间的若干导流腔、以及设于所述导流腔内的若干导流板(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流腔内的所述导流板(9)设为三个,第一导流板(901)和第三导流板(903)由所述反应器(1)的底板固定,第二导流板(902)由所述反应器(1)上端的反应器(1)密封盖固定;其中,所述导流板(9)设为直板或“s”型板或“z”型板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型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9)设为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的一种或多种物质混合制成的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输送结构包括电解液过渡腔、驱动所述电解液过渡腔内的电解液(11)进行所述导流腔内的液泵、与所述导流腔连通的两段引流管(6);其中,所述电解液过渡腔通过连通管道与所述液泵连通,一段所述引流管(6)将所述液泵与所述导流腔连通,另一段所述引流管(6)将所述电解液(11)过渡腔和所述导流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料结构包括正极进料管(701)、负极进料管(702)、正极出料管(801)和负极出料管(802);其中,所述正极进料管(701)和所述负极进料管(702)平行设于所述反应器(1)上方,所述正极出料管(801)和所述负极出料管(802)竖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引出结构包括与所述正极集流体(501)相连的正极导线(5)、以及与所述负极集流体(301)相连的负极导线(3);其中,所述正极导线(5)和所述负极导线(3)设为采用碳素、金属、合金、复合金属或其他不参与电池反应的导电材料制成的导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集流体(501)和所述负极集流体(301)设为采用金属片、金属丝、金属网、金属棒及导电物质压制的薄板、网、棒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制成的集流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型液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反应腔(4)内的沉积型浆料中的正极沉积物是由正极活性物质与粘结剂、导电剂组成的颗粒或铅酸电池中的氧化铅粉末;所述负极反应腔(2)内的沉积型浆料中的负极沉积物是由负极活性物质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金属锂粉与粘结剂、导电剂组成的颗粒或铅酸电池中的铅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359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钒电池电解液用外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集成燃料电池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