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定元件和具有该固定元件的连接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01885.0 | 申请日: | 2018-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6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彭惟捷;李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启程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元件 具有 连接 组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元件和具有该固定元件的连接组件。该固定元件(1)具有基体(11)、从基体(11)突出的第一保持部(12)和第二保持部(14),第一保持部(12)配置成将该固定元件(1)保持在相关的配合件(2)上,第二保持部(14)配置成保持需定位的另一部件(3),其中,第一保持部(12)与第二保持部(14)布置在基体(11)的同一侧,并且第二保持部(14)设置在第一保持部(12)的内部。通过该固定元件能以简单的方式且成本有利地保持需定位的另一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元件和具有该固定元件的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领域中,通常使用线束来传递电力和信号。例如已知发动机前舱线束、仪表台线束、地板线束、发动机线束、司机侧门线束、副驾驶侧门线束、后门线束、顶棚线束、EPS线束等等。在布置线束时,应避免线束与周围部件干涉,使线束和热源保持足够的距离,并且考虑到防电磁干扰性、装配工艺性和维修工艺性等等。为此,通常使用扎带和集成在相关零件上的线束夹来固定线束。
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加,电子控制技术的普遍应用,汽车上的电路数量与用电量显著增加,线束也就变得越粗越重,如何使大量线束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如何更有效合理布置,使汽车线束发挥更大的功能,已成为汽车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具有基体、从基体突出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第一保持部配置成将该固定元件保持在相关的配合件上,第二保持部配置成保持需定位的另一部件,其中,第一保持部与第二保持部布置在基体的同一侧,并且第二保持部设置在第一保持部的内部。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固定元件,在实现固定元件本身的固定的情况下,还能同时以简单的方式保持其他需定位的部件,例如线束。
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分别由能弹性变形的一对弹片形成,由此通过弹片的弹性变形完成固定元件的双重功能,即,固定固定元件自身和通过固定元件定位其他部件。
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的宽度可在满足结构强度的情况下根据需要来设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在其自由端部处设置有卡接区段,以用于固定元件与相关的配合件的开口的卡接连接。由此,仅需在配合件的需要安置需定位的部件、例如线束的地方开设保持开口,便可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固定元件以简单的方式实现部件的定位。这使得配合件的制造变得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部设置有用于保持需定位的部件的容纳部位。优选地,容纳部位的内轮廓与需定位的部件的外轮廓相匹配,以便最佳地保持需定位的部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保持部的端部处设置有与容纳部位相邻的引导区段,从而有利于需定位的部件引入到容纳部位中。引导区段可呈倒梯形开口的形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部的外侧至少能部分区段地抵靠第一保持部的内侧。在第二保持部、特别是其容纳部位中放入需定位的部件、例如线束之后,容纳部位的外侧抵靠第一保持部的内侧。在此,容纳部位可向第一保持部、特别是卡接区段施加向外的力,这能够防止第一保持部从配合件的开口松开。另一方面,第一保持部也可向第二保持部施加向内的反作用力,由此实现更可靠地保持需定位的部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保持部的内侧设置有防脱结构,以防止需定位的部件从固定元件松脱。防脱结构可为齿形结构、能提高摩擦系数的涂层、垫圈等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元件可为一体注塑成型件,例如由PC、PMMA或纤维增强塑料等等制成。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连接组件,其具有上文所述的固定元件、配合件和需定位的部件,其中,固定元件经由它的第一保持部与配合件连接在一起,需定位的部件容纳在固定元件的第二保持部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部的外侧贴靠第一保持部的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18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