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内空气质量调节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897361.9 | 申请日: | 2018-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7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赵君;张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 31282 | 代理人: | 臧云霄;钟宗 |
| 地址: | 334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质量 调节 方法 系统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车内空气质量调节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检测车辆的关联移动端与车辆的距离;若关联移动端位于车辆的感应范围内,检测车辆的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当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小于第一阈值,开启车辆的空气循环系统,启动配置于空气循环系统中的负氧离子发生器,通过空气循环向乘员舱内输送负氧离子;当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大于第二阈值,关闭负氧离子发生器,将空气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切换为外循环;以及,继续监测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本发明通过监测和调节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并通过检测车辆的关联移动端,实现有人状态下调节车内空气质量,无人状态下整车消毒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联网信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内空气质量调节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低浓度下,O3(臭氧)能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同时对人体有益,这也是雷雨天之后人体感受清新的原因。但当浓度超过一定阈值,O3就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人体有害。另外,高浓度时O3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臭氧消毒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现有的车内空气调节系统大部分只能单独做到内外空气的循环,部分能做到空气的过滤。少部分现有的负氧离子发生系统只是单纯地生成负氧离子,使负氧离子转换成臭氧,对车内环境进行调节。但并没有考虑到空气中本来就含有O3粒子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在负氧离子生成的过程中车辆乘员舱内部O3浓度的变化。
另外,现有技术中负氧离子的制造开关的控制集成在乘员舱内部,无法实现远程控制,给使用带来不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内空气质量调节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克服现有技术中在车内制造负氧离子时无法监测O3浓度导致安全隐患,以及无法远程控制导致操作不便的弊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内空气质量调节方法,包括步骤:检测车辆的关联移动端与所述车辆的距离;当所述关联移动端进入所述车辆的感应范围内,检测所述车辆的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若所述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小于第一阈值,开启所述车辆的空气循环系统,启动配置于所述空气循环系统中的负氧离子发生器,通过空气循环向所述乘员舱内输送负氧离子;若所述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大于第二阈值,关闭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将所述空气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切换为外循环;以及,继续监测所述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响应于所述关联移动端发送的车内消毒请求,检测所述关联移动端与所述车辆的距离;若所述关联移动端位于所述车辆的感应范围外,将所述空气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切换为内循环,启动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当所述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大于第三阈值,关闭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所述第三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大于所述第三阈值,启动倒计时;于倒计时结束关闭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所述倒计时为30分钟。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阈值为0.500pp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向所述关联移动端发送第一提示信息;以及,响应于所述关联移动端反馈的第一请求,启动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乘员舱内的臭氧浓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还执行:向所述关联移动端发送开窗提示信息。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为0.005ppm,所述第二阈值为0.040p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驰汽车有限公司,未经爱驰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73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