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二维异质结柔性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96321.2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58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白宇;赵东辉;周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H01L21/34;B82Y10/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吴成开;徐勋夫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二维 异质结 柔性 器件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石墨烯二维异质结柔性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以聚合物承载石墨烯薄膜,石墨烯薄膜与二维半导体薄膜构成异质结,采用碳材料或金属材料作为电极形成必要的导电接触,采用氧化物、氮化物或金刚石材料作为绝缘层形成晶体管器件栅极。通过以聚合物承载石墨烯薄膜,并利用范德华力剥离的方法制备器件,工艺简单,设备成本低,所制备的器件覆盖面积可以达到厘米量级,厚度小至纳米量级,可用于构建柔性半导体器件,包括逻辑电路、太阳能电池、光探测器和气体探测器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电子器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石墨烯二维异质结柔性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集成逻辑电路,存储芯片,光伏发电,光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领域。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半导体器件的集成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减小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尺寸,制备纳米尺寸的电子器件。此外,制备轻便和柔性可弯曲的电子器件是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将推动便携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的商业化应用。传统的半导体器件基于晶体硅等块体半导体材料制造,随着器件设计尺寸的不断减小,块体半导体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材料表面的悬挂键会造成器件的漏电流和功耗上升,表面化学反应也会导致器件工作稳定性下降。另外,块体半导体本身具有脆性,难以作为制造柔性电子器件的材料。
二维材料是一类新兴的电子器件材料,包括石墨烯、黑磷、过渡金属硫化物等。石墨烯是最早发现的二维材料,具有载流子迁移率高,导电性强,透光率高,力学强度高等特点。黑磷和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0-3eV的禁带宽度,有希望作为半导体器件的沟道材料。相比于块体半导体材料,二维材料的优势在于其表面没有悬挂键,不存在表面积增加造成的漏电流问题。另外,二维材料可以自由弯曲,内部有较强的共价键合能够承受较大的拉伸。
目前,基于石墨烯的二维电子器件的制备仍然很困难,极少数文献报道了在硬质基底(如硅片)表面制备的二维电子器件,其中方法不能实现大面积器件的批量制备和柔性器件的制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石墨烯二维异质结柔性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石墨烯的二维电子器件制备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石墨烯二维异质结柔性器件结构,以聚合物承载石墨烯薄膜,石墨烯薄膜与二维半导体薄膜构成异质结,采用碳材料或金属材料作为电极形成必要的导电接触,采用氧化物、氮化物或金刚石材料作为绝缘层形成晶体管器件栅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聚合物为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或聚二甲基硅氧烷,又或者是上述聚合物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或共聚物。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聚合物的厚度为100nm-1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维半导体薄膜为黑磷、二硫化钼、二硫化钨、二硫化钒、二硫化铌、二硫化钽、二硫化钛、二硫化锆、二硫化铪、二硫化铂、二硫化钯、二硒化钼、二硒化钨、二硒化钒、二硒化铌、二硒化钽、二硒化钛、二硒化锆、二硒化铪、二硒化铂、二硒化钯、二碲化钼、二碲化钨、二碲化钒、二碲化铌、二碲化钽、二碲化钛、二碲化锆、二碲化铪、二碲化铂、二碲化钯或二硫化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维半导体薄膜厚度为0.1nm-100nm。
一种石墨烯二维异质结柔性器件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1) 以聚合物作为基底,承载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得到聚合物/石墨烯复合薄膜;
(2) 将聚合物/石墨烯复合薄膜的石墨烯一侧贴紧二维半导体薄膜,对聚合物层施加压力,使石墨烯薄膜与二维半导体薄膜充分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63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