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太网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90859.2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33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3/0811 | 分类号: | H04L43/0811;H04L43/0894;H04L12/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以太网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以太网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属于数据通信技术领域,通过将待测设备的千兆以太端口配置为百兆全双工模式,并分别配置待测设备的千兆以太端口的工作模式为正常模式和交叉模式,分别在待测设备的千兆以太端口的工作模式为正常模式和交叉模式的时候启动所述待测设备的千兆以太端口的以太网链路检测并得到相应的第一检测结果和第二检测结果,并根据第一检测结果和第二检测结果得到该千兆以太端口的以太网链路检测结果,通过上述方法从而规避以太链路数据码流影响链路检测的问题,从而保证在网络正常工作的时候实现链路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太网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以太网PHY(物理层)芯片都支持以太网链路检测功能,该以太网链路检测功能的原理是发出检测码流(例如一串检测信号或者一个检测脉冲),然后通过发出信号幅度和发射回来的信号的时间,可以大致估算出线路的阻抗和线路的长度。能够判断实际工程中安装的以太网物理链路是否存在异常。
我们通常使用的以太网线通常包括4对双绞线,1000M(千兆)以太网链路会完全使用这4对双绞线,但是在1000M的网络中,如果链路两端的设备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检测的成功率极低。原因就是链路已经连通(link)的情况下,两端的设备均会发送数据码流(如idle)维持链路的正常连接。如图1所示的以太网链路应用的网络架构示意图,以太网链路使用的4对双绞线分别为A对、B对、C对和D对双绞线,设备A和设备B分别是以太网链路两端的设备,设备A和设备B的以太端口都在1000M的工作模式下,那么在链路正常连通(link)的情况下,设备A的以太端口会往设备B的以太端口发送数据码流,而设备B的以太端口也会往设备A的以太端口发送数据码流,而且这些码流都是连续的;所以每个设备以太端口所连接的4对双绞线上都会有数据码流的收发。如果设备A要发起一次以太网链路的完整性检测,那么设备A的以太端口启动以太网链路检测后其必然会在这4对双绞线上发送链路检测码流。但是由于设备B并不清楚设备A在发送链路完整性检测码流,因此设备B的以太端口会一直发送数据码流给设备A。这样就导致设备A的以太端口收到的信号是设备A的以太端口反射回来的检测码流+设备B的以太端口发送的数据码流。因此设备A无法从收到的码流中区分哪些是设备B的以太端口发出的数据码流,哪些是设备A发出检测码流后反射回来的检测码流,这样必然会导致设备A检测以太物理链路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太网链路检测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设备的以太端口的工作模式在1000M(千兆)的网络下,链路两端的设备处于连通(link)状态下以太物理链路检测失败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太网链路检测方法,所述方法为:
配置待测设备的千兆以太端口为百兆全双工模式;
配置所述待测设备的千兆以太端口为第一工作模式;
控制所述待测设备启动所述千兆以太端口的以太网链路检测并得到第一检测结果;
配置所述待测设备的千兆以太端口为第二工作模式;
控制所述待测设备启动所述千兆以太端口的以太网链路检测并得到第二检测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结果得到所述千兆以太端口的以太网链路检测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正常模式时,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交叉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交叉模式时,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正常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待测设备启动所述千兆以太端口的以太网链路检测并得到第一检测结果,包括:
在所述千兆以太端口的以太网链路连通LINK后,向所述待测设备发送检测启动命令,查看所述千兆以太端口的寄存器中4对双绞线的检测结果,将没有数据码流的3对双绞线的检测结果作为第一检测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08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