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平井缝内液流转向控水堵水开发方法、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88601.9 | 申请日: | 201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9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吕亿明;周志平;常莉静;崔文昊;黄伟;甘庆明;王百;朱洪征;苏祖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陈伟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裂缝 出水 水平井筒 水平井 堵水 控水 连通 装置及系统 基质孔隙 油层 裂缝性 注水井 流转 内液 裂缝流动 封堵 压裂 井水 注水 储量 原油 开发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平井缝内液流转向控水堵水开发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封堵出水裂缝以隔绝其与水平井筒的连通,出水裂缝与注水井连通;对出水裂缝至少一侧的油层执行压裂工艺,从而在出水裂缝的至少一侧形成有与水平井筒连通的新造裂缝;通过注水井向出水裂缝中注水,注入的水通过油层的基质孔隙向新造裂缝流动,从而驱替基质孔隙中的原油流入新造裂缝,并最终流入水平井筒。本发明能较佳的改善水平井裂缝性见水的控水堵水效果,提高裂缝性见水水平井水驱储量的动用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水堵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平井缝内液流转向控水堵水开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发明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分段压裂+注水补充能量”是低渗透和致密油油藏水平井开发的一种技术策略。由于油层渗透率相较于裂缝小,因此开发过程中,常存在由于注入水与裂缝沟通后沿裂缝直接流入井筒,而导致无效驱替的问题。如此,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效率大为降低,油井表现为快速水淹从而失去产能。上述即为油井的裂缝性见水,需实施控水堵水以恢复产能。
水平井控水堵水相较于直井更加困难,技术主要集中在中高渗透油藏未压裂水平井和底水油藏(脊进)锥进封堵方面,采取的主要工艺包括化学堵水法、机械堵水法和打双水平井筒法等。而对于注水开发、压裂改造裂缝性见水的水平井如何恢复产能,目前仍采用上述几种方式,却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的“分段压裂+注水补充能量”开发方式,易导致油井出现裂缝性见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油层的渗透率较低,经注水井注入到裂缝(通常为人工压裂形成的人工裂缝)中的水,会选择性向渗透率较高、流动阻力较小的方向流动。由于人工裂缝一般是在水平井筒实施射孔+水力压裂的方式形成,那么人工裂缝与水平井筒直接连通。从而注入水经人工裂缝直接流入水平井筒。
也就是说,产生裂缝性见水的实质原因是,注入水不能横向进入油层,无法对油层中的原油进行驱替。而注入水不能实现对原油的驱替,原油开发则无从谈起。
而现有技术采用的化学堵水法、机械堵水法和打双水平井筒法等已知实施例,只能达到控水堵水的目的,而无法解决使得注入水在油层中横向流动以驱替原油恢复产能这一最终问题。
基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平井缝内液流转向控水堵水开发方法、装置及系统,其能较佳的改善水平井裂缝性见水的控水堵水效果,提高裂缝性见水水平井水驱储量的动用程度。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发明构思是,将出水裂缝封堵住,并在该出水裂缝的至少一侧重新压裂出新的裂缝,作为新造裂缝。那么,通过注水井向出水裂缝中注入的水,只能横向进入油层,从而驱替油层中的原油进入新造裂缝,并最终进入水平井筒,实现采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平井缝内液流转向控水堵水开发方法,包括:封堵出水裂缝,以隔绝其与水平井筒的连通,所述出水裂缝与注水井连通;对所述出水裂缝至少一侧的油层执行压裂工艺,从而在所述出水裂缝的至少一侧形成有新造裂缝,所述新造裂缝与所述水平井筒连通;通过所述注水井向所述出水裂缝中注水,注入的水通过所述油层的基质孔隙向所述新造裂缝流动,从而驱替所述基质孔隙中的原油流入所述新造裂缝,并最终流入所述水平井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886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