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能耗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79279.3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8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孙瀚文;白琴;唐国强;陈周欢;关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2/06 | 分类号: | G01R22/06;G01F9/00;G01F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路宁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耗测试 测试 能耗 新能源汽车 加权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 发动机转速 测试过程 测试环境 电池总成 电量维持 工作数据 瞬态运行 特征测试 温度测试 行驶里程 分界点 环境舱 满电量 四驱 转鼓 新能源 车速 路况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能耗测试方法,包括:S1,通过在测试环境下进行电量维持测试和满电量测试,对于每种路况进行瞬态运行特征测试;S2,在测试过程中通过环境舱进行温度测试,根据四驱转鼓对时间、车速和行驶里程进行分别测试,通过CAN总线获取发动机转速和电池总成工作数据;S3,通过将S2中数据进行汇总后,通过状态分界点进行过渡能耗测试划分;S4,将过渡能耗测试划分后,形成能耗加权两个阶段,通过根据S2获取的能耗值进行测试能耗循环的加权工作,形成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测试指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能耗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以其良好的环保性和实用性诠释了内燃机、动力电池和耦合技术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当前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纯电动车辆续驶里程短的问题,成为零排放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由于使用了多能源动力耦合技术,并具备从外部电网获取能量的途径,使得对其能耗(油耗和电耗)的评价变得困难。
近年来,SAE J1711、ECE R101、GB/T 19753等标准法规进行了修订,以适应PHEV的能耗评价。一些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混合型(Blended)和全电型(All Electric Range,AER)两种不同控制策略,研究FCT(Full Charge Test,FCT)试验法和根据驾驶行为对电量消耗(Charge Depleting,CD)和电量维持(Charge Sustaining,CS)两个阶段加权的必要性,提出针对SAE J1711-1999的修改建议。现有技术分析影响PHEV能耗的因素,从车辆构型、测试循环、行驶里程、充电行为等角度研究了PHEV的能耗测试方法,但其试验截止条件、CD/CS两阶段的加权不够严谨。还有对SAE J1711-2010进行补充说明,介绍了CD/CS两阶段的划分和加权方法、与能耗相关的行驶里程计算方法,并针对Blended和AER两种控制策略的PHEV进行验证。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法规认证、试验方法、评价指标计算等方面,形成了欧洲(含中国)、美国、日本三大PHEV能耗测试评价体系。但是现有测试评价体系在物理意义、系统性、完整性、可实施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别是,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能耗测试评价体系可能存在缺失和补充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能耗测试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能耗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代表城市驾驶风格的城市循环工况和代表激烈驾驶风格的高速循环工况,通过分别针对城市循环工况(cycle城市)和高速循环工况(cycle高速)进行电量消耗测试和电量维持测试,采集测试过程中车辆的瞬态运行特征;
S2,在测试过程中:通过环境舱模拟环境温度、湿度和光照;通过四驱转鼓获取车辆行驶时间、车速和里程;通过排放分析仪采集燃油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通过电流传感器采集动力电池母线电流;通过电压传感器采集动力电池母线电压;通过CAN总线采集发动机转速和动力电池SOC;
S3,将S2中数据进行计算,确定纯粹的电量消耗循环、过渡循环和纯粹的电量维持循环;通过状态分界点划分过渡循环的电量消耗部分和电量维持部分;
S4,以状态分界点处的时刻为基准,状态分界点之前的记为电量消耗阶段;状态分界点之后的记为电量维持阶段,形成电量消耗和电量维持两个阶段。通过根据S1和S2获取的试验数据进行加权计算:
加权城市循环工况的电量消耗和电量维持两个阶段,获取城市循环工况的能耗;
加权高速循环工况的电量消耗和电量维持两个阶段,获取高速循环工况的能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92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