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原油中有机钠盐的脱钠剂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79166.3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9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昕;鄂宇恒;王路海;李学军;张艳梅;杨行;许倩;刘银东;张正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融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29/02 | 分类号: | C10G29/02;C10G29/2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科鼎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51 | 代理人: | 蔡佳宁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原油 有机 钠盐 脱钠剂 | ||
一种适合于原油中有机钠盐的脱钠剂,包括有机铵盐5~80份、无机铵盐20~95份;所述脱钠剂还包括以下组分:有机铵盐5~80份、无机铵盐20~95份、助转移剂0.5~5份、以及去离子水,所述有机铵盐、无机铵盐和助转移剂三者为原油脱纳剂的有效组分,其有效组分在去离子水的浓度为1%~80%。所述的原油脱钠剂为中性水溶液,不会对设备有产生腐蚀,也不会对原油加工过程和污水处理造成不良影响。该脱钠剂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对原油中有机钠盐的脱除能力,使用方便,完全可以借助常规的原油电脱盐装置实现对有机钠盐的有效脱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加工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适用于脱除原油中油溶性有机钠盐的脱钠剂。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主要的油田已进入二次采油后期,为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化学复合驱技术为特征的三次采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化学复合驱技术中,三元复合驱(碱、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国内油田中大量采用。在三元复合驱技术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钠因具有界面活性强、驱油效果好、价格低等的特点而被大量采用。三次采油过程中使用的石油磺酸钠的亲油集团平均碳原子数大于23,与原油的亲和力强,更容易溶解在原油中,是造成原油有机钠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碳链的石油磺酸钠表面活性强,水溶性差,在原油电脱盐过程中不仅会造成油水分离困难,切水严重带油,电脱盐罐频繁跳闸,而且会导致脱后原油有机钠含量高,影响原油的后续加工。
钠是原油加工过程中的有毒有害金属之一。钠属于强碱性金属,对催化剂的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降低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二是中和催化剂的酸性中心,造成其活性下降或永久失活;三是堵塞催化剂的孔道,降低催化剂与物料的接触机率,最终导致产品分布变差,影响炼厂的经济效益。钠盐容易沉积在换热器、加热炉和塔盘等设备的内壁上形成盐垢,导致垢下腐蚀,影响传热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原料结焦,严重时会造成管道和设备堵塞,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有效地脱除原油中的钠含量,是炼厂原油电脱盐装置的主要目标。
以往原油中的钠主要以无机钠盐的形式存在,如NaCl,Na2CO3等,这些无机钠盐易溶于水,可以通过电脱盐过程有效脱除。一般中、轻质原油经过两级电脱盐后,脱后原油的盐含量可以达到3mgNaCl/l以下,满足深度脱盐的技术要求。但是,随着原油资源的变重以及三次采油技术普遍应用,原油中的有机钠盐含量增加,这些钠盐水溶性差,在电脱盐过程中难以脱除,导致钠的危害波及到石油加工的全过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原油中有机钠盐的脱钠剂。采用该脱钠剂可以将原油中的油溶性有机钠盐转化为水溶性的无机钠盐,借助原油电脱盐过程予以脱除,从而解决脱后原油有机钠含量高对原油加工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了实现所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应于原油中有机钠盐的脱钠剂,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组成:有机铵盐5~80份、无机铵盐20~95份。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原油脱钠剂还包括以下组分:有机铵盐5~80份、无机铵盐20~95份、助转移剂0.5~5份、以及去离子水,所述有机铵盐、无机铵盐和助转移剂三者为该原油脱钠剂的有效组分,其有效组分在去离子水的浓度为1%~80%。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有机铵盐为乙酸铵、水扬酸铵、苯甲酸铵、草酸铵、柠檬酸铵、六羟基合锑酸铵和丙烯酸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无机铵盐为碳酸铵、碳酸氢铵、磷酸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硫酸氢铵和硝酸铵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助转移剂为醇类和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为了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醇类为含有3~4个碳原子的一元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融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洛阳融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91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